佛陀正覺後2456年/西元2024年

法眼中的光明

隨佛禪師

諸位法友,我們說「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是什麼?是「生之因緣的種種表現與遷流」。如果人們不清楚是「生之因緣的表現與遷流」,不免會希望不要有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如此,當人們面對現實人生,即會因為迷惑而產生不合實際的期待與需求,「不合實際的期待與需求」必定難以實現,活在現實的人生當中必會焦慮、擔憂與苦悶。為什麼呢?。

脫節現實、不可能實現於現實的期待與需求,只會在現實中經驗挫敗與失落,活著必經驗焦慮、不安。因此,活著就會有苦。但是看不清楚現實的人,當面對這些期待失落的經驗,內心卻無法接受期待不能實現,只會不斷的掙扎與努力,企圖改變現實的環境與限制,目的是讓內心的期待能夠實現。然而,若是為了讓脫節現實、不可能實現於現實的期待與需求,能夠經由努力而實現於現實,往往是想讓現實變成「不現實」。如同「老」,誰不希望「不老」!因此,當面對「老」必會痛苦。

諸位法友!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即是「生之因緣的表現與遷流」。凡是「生」是必定表現出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但是「苦」則不必然會有!為甚麼?因為「苦」是出自「迷惑於實際的現實」與「不合實際的期待、要求」,造成現實生活的「挫敗與失落」,所以面對「生」必有的「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即必有「苦」。靜靜想想:若是活著是為了必然而不可免的事而焦慮、煩惱,不是浪費生命嗎?

生必有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但是能夠在「生」的過程中,無有不切實際的期待,即不會生起無謂的痛苦。解脫是「活著不痛苦」。試問:問題是不夠富有,還是不夠用?活著是為了快樂,還是希望不苦?

諸位法友!活著不苦才是「解脫」,但解脫一樣有老、病、死,也要面對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但是在當中不苦。這種不離人生的現實,卻又能遠離「不合實際現實的期待、貪求」,而在現實人生當中「息苦無憂」,才是人們都有機會達到的解脫。如果「解脫」是讓人在現前人生中,不老、不病、不死,也無有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那麼「解脫」將是任何活人都達不到的境界,而佛教即是一場幻夢了。

凡是生,就有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但「苦」則不是必然。因為「苦」不是必然,是可以止息「苦」,所以活著可以遠離「苦」。如此,人生還有何不足?

諸位朋友! 佛陀教導的「十二因緣」,正是指出「息苦」的路,並且在現實生活中可以實現。無需騰雲駕霧,也不用有神通,更不用看透牆壁或身上放光,人人有機會達到。因為 佛陀絕對不會指向迷夢之路,而是指明實際人生可以達到的光明大道。怎麼做?

佛說:「即身觀察,緣自覺知」。觀察當前實際的身心,觀察當前實際的現實。如何觀察?用「因緣觀」才能洞見真實,法的光明也會在現實人生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