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6年/西元2024年

後期部派 初期大乘

隨佛禪師

後期部派佛教/初期大乘菩薩道(佛滅後350〜600年; B.C.37〜A.D.213)

buddha_tree_05.jpg

公元前一世紀,錫蘭分別說系大寺派僧團,分裂為大寺與無畏山寺。公元前約26年,大寺派僧團舉行自部結集,再確立分別說部傳承的五部聖典,這除了出自「第二次結集」的《相應部》、《中部》、《長部》、《增支部》以外,還有分別說部自部編纂的《小部》(或稱《雜部》)。錫蘭大寺派藉由傳誦的結集,將大寺派確立為分別說系在錫蘭的正統地位,自此成為「銅鍱部」。

公元前一世紀,南印傳出《般若經》,《般若經》的教說,應出於大眾系一說部主張的「世間法、出世間法皆無真實,唯一假名,無有實體」,認為「緣起即空,生死、涅槃皆空,如夢、如幻,唯有假名,不可得」。《般若經》承續了部派菩薩道的信仰及教說,但將部派菩薩道之「六波羅蜜」的「智慧波羅蜜」,從「四聖諦」改變成「緣起即空,諸法皆空」,貶謫「十二因緣法」、「四聖諦」為不圓滿的聲聞二乘法,而自行發展成不同於「部派菩薩道」的「大乘菩薩道」。公元後150〜250年,南印有龍樹論師出,寫《中觀論》廣為宣揚《般若經》的思想,「大乘菩薩道」遂日漸興起。龍樹學派的「空義」,傳入於錫蘭,受到無畏山寺派的歡迎及支持,造成無畏山寺派與錫蘭傳統分別說系大寺派的長期對立。

公元後二世紀,出於阿難系之說一切有部集成《大毘婆沙論》,確立有部論師的地位,有部學眾中不同意重論的發展,遂分化出「經部」,改為「以經為量」,對抗論師專擅的權威。犢子部當中的正量部大盛,說一切部和正量部成為阿難系的兩大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