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7年/西元2025年

課程報導——馬來西亞週日共修課程《眾生的佛教與佛陀的佛法》

課程報導——馬來西亞週日共修課程《眾生的佛教與佛陀的佛法》

2023年7月23日、30日,生諦尊者在馬來西亞《週日課程》以兩堂課的時間為學眾講解「眾生的佛教」與「佛陀的佛法」。尊者表示:佛陀涅槃百餘年之後,佛教因不同的經典結集,逐漸形成眾多的學派。不同學派之間的觀點與修行方法,常有相左或對立的情形。導致相同一個佛法問題常會得到不同的答案,除了造成理解上的困難,也讓教派信徒之間形成隔閡。

面對諸多的學派,佛弟子便產生了如何了解及選擇 佛陀教法的問題,以及時間不足以學習的困難,因而陷入難於自度,自認智慧不足、業障深重,唯能依靠佛度的困境。

究竟哪一種修行方法才正確呢?佛弟子是否需通曉所有的宗派才能瞭解佛法呢?倘若如此,佛弟子就必須十分聰慧、具超強記憶力、從很年輕就開始學習、能專心、還必須長壽。這亦即表示:老來學佛、修行,是沒指望了,只能念佛求生淨土。

佛教需要傳承,因此會在廣大的群眾裏流傳,歷經不同時空、地域、種族、政權、語言、風俗文化的影響,以及承受不同宗教信仰的種種考驗。在歷史長河中,佛教為了適應與回應這些不同的背景,遂而形成了現今多元性的佛教。

多元性的佛教是以呼應眾生為本,它回應不同時代、不同種族、文化、地域的眾生之不同需求,它是「眾生的佛教」。當佛教多元化,「佛陀的佛法」(佛陀的原初教法)與「眾生的佛教」之間,必定會有落差與不同。

佛教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回應眾生所發展出來的佛教,不一定是契合「佛陀的佛法」。發展不等於進步,它只是一種演變。

眾生多關心自己的生命與生存的問題,工作、經濟、權力、家庭、感情、人際關係、健康等;此外,也害怕面對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憂悲惱苦的逼迫;祈求能從生死輪迴的繫縛中解脫。

眾生大多期望佛教能滿足以下需要:一、無限的福佑:二、付出極小化,收穫極大化:三、對「常樂我淨」的期待:四、不離欲樂而妄想能得聖果。世俗人的妄想與期待,影響了佛教的演變方向,導致佛教逐漸的「世俗化」與「在家化」。如今的佛教,已然從「佛陀的佛法」演變成「眾生的佛教」。

「佛陀的佛法」,主要是指 世尊成就無上正覺以後,為眾生所開演的佛法,包括正覺、滅苦、解脫等內容。世尊所講的佛法,是以正覺為本,是從生命的實觀當中所獲得的真實的覺悟;是立基在正覺之上,不是一種哲理思想,或者一套學術理論。

佛陀以正覺為本而講的佛法,是以滅苦作為證明,佛法的大用,就在於利他,利益眾生。因此,佛陀正覺及宣教的的主軸,是以正覺為本、滅苦為證、利他為大用。

佛陀教說的內容,主要是因緣法及四聖諦三轉、十二行。佛陀見「十二因緣法」而成就正覺。十二因緣法是指明痛苦是如何緣於惑、愛、苦的機轉而發生?瞭解「苦」的緣由,才能正見滅苦正道,進而依次第修習,滅苦、解脫。

尊者提到以因緣、緣生的智見為基礎的人生態度:「有困難是當然,沒困難是偶然」;「怕困難是大困難,面對困難才能解決困難」;「抱怨是無奈的表現,願意瞭解才能增加助力」。

師父深入淺出的分享,並將佛法生活化地運用在日常生活的例子,讓聽眾們深感受惠。許多新學員更表示深受啟發,驚覺原來修行就在生活中,而正確的認識論其實能讓人生更光明。在這堂課能學習到正確的『佛陀的佛法』,是人生最難得之事,學眾內心充滿無限的法喜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