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4.2.1 愛喜集,是食集,食集故未來世生死集 (參前Ā37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謂一、麤摶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此四食,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此諸食,愛因、愛集、愛生、愛轉。此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轉。此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此觸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轉。六入處集是觸集,觸集是受集,受集是愛集,愛集是食集,食集故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純大苦聚集。如是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食滅,食滅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我曾經聽過 佛陀這麼說:有一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比丘們:「有四種食,能夠資養利益眾生,使得眾生得以住於世間,攝受生長滋養。什麼是這四種食呢?就是:一、粗摶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四種食是以什麼為因緣、從什麼而集起、從什麼而發生、從什麼而轉現?四種食是以貪愛為因緣、從貪愛而集起、從貪愛而發生、從貪愛而轉現。貪愛是以什麼為因緣、從什麼而集起、從什麼而發生、從什麼而轉現?貪愛是以受陰(想陰、行陰)為因緣、從受陰(想陰、行陰)而集起、從受陰(想陰、行陰)而發生、從受陰(想陰、行陰)而轉現。受陰(想陰、行陰)是以什麼為因緣、從什麼而集起、從什麼而發生、從什麼而轉現?受陰(想陰、行陰)是以六觸為因緣、從六觸而集起、從六觸而發生、從六觸而轉現。六觸是以什麼為因緣、從什麼而集起、從什麼而發生、從什麼而轉現?六觸是以六入處為因緣、從六入處而集起、從六入處而發生、從六入處而轉現。
六入處集起則使得六觸集起,六觸集起則使得受陰(想陰、行陰)集起,受陰(想陰、行陰)集起則使得貪愛集起,貪愛集起則使得四種食集起,四種食集起,所以未來世的生老病死、憂悲惱的痛苦就會集起,這些純然大苦的結聚就會集起。像這樣,六入處息滅則使得六觸息滅,六觸息滅則使得受陰(想陰、行陰)息滅,受陰(想陰、行陰)的息滅則使得貪愛息滅,貪愛息滅則使得四種食息滅,四種食息滅,所以未來世的生老病死、憂悲惱的痛苦就會息滅,這些純然大苦的結聚就會息滅。」
佛陀說完本經後,比丘們聽聞 佛陀的教導,歡喜的遵奉教誨去修行。
佛陀在本經中教導:維繫生命的四種食是緣於貪愛,貪愛則是在六觸(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生起時不如理作意才發生。生命的現象是從六觸或六識的經驗才能呈現,人們因為有六種覺知的經驗(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意覺),才有活著的感覺。當人們生起對於六觸或六識的貪愛與欲求,便希望現實的世界能隨心所欲,然而現實是緣生法,本來就不可能如意,因此,人們會因為現實違逆自己的欲求而產生挫折感,甚至於怨憤不滿的情緒,進而才有生命中的憂、悲、惱種種的痛苦。
人們貪愛六識的經驗,自然而然就有維護自身生命的本能,除了有爭取溫飽的基本生理需求,也有免於恐懼的心理需求,減少威脅自身的不安全感,因此人們都會自我防衛,進而護衛自己的家人後代,乃至於親朋好友。因此,人們在爭取與分配生存資源的過程當中,發展出彼此競爭、但也相互合作的社群倫理行為。
關於自我護衛的方式,在《相應部》〈剎帝利相應〉SN3.5 經中,波斯匿王向 佛陀解說他對於自護與不自護的看法,自護就是做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不自護就是做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佛陀同意波斯匿王的解說,並給予更進一步的開示:做惡行的人,縱然有強大的軍隊來保衛他,但實際上,這些軍隊只不過是外在的防衛,而非內在的防衛;一個人能夠有身、口、意的善行,雖然沒有軍隊的防衛,但知慚愧而經常檢討反省自己,這樣的做法才是善於自我防護。
即使是一位瞌有極大權力的統治者,假如習慣於作惡事(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言等等的行為),便會傷害到身邊的親友,造成彼此之間的仇恨,總有一天會遭到他們的報復。然而一位行善的人,則能結下許多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彼此能相互信任、相互幫助,內心就會感到安穩無憂。
另外在《相應部》〈念處相應〉SN47.19 經中, 世尊舉用竹竿表演的譬喻,解說自我護衛與護衛他人其實是一致的做法。撐住竹竿的師傅與在竹竿上方表演的弟子,彼此既要維持對方的平衡,同時又要各自守護自己的安全。更進一步說,當自己專注於守護好自己的善念與行動,即是守護對方的安全,當對方專注於守護好他的善念與行動,也就是守護我的安全;從另一方面來看,護衛他人也是護衛自己,當自己以慈愛心、憐憫心去護衛對方,就不會傷害對方,反之也是這樣。
在社群生活的溝通、合作的關係當中,我們應該尊重生命、護衛生命,減少為了私人利益的爭奪行為,遵守大家都能接受的妥協方式,增長彼此的信任,互相學習,一起發展,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