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6年/西元2024年

淨土真義(二)第四集

隨佛尊者開示 : 淨土真義(二)第四集

淨土真義(二)第四集

隨佛禪師

阿彌陀佛的洪名有兩個意義:第一,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第二,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第一種是無量光:長老引用《相應阿含》第395經,解說「光明無量,照十方國」指的是­四聖諦的智慧之光。四聖諦的苦諦就是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的糾結;苦的原­因是迷惑顛倒,看不清實況,在迷惑顛倒下,情感又糾結在其中,形成理性與情感的錯置,­所以面對現實的人生,行為脫序,這叫做苦集;斷苦因,令苦的糾結止息,這叫做苦滅;滅­苦之道是要先正見自己的處境,看清楚這種感情需求與現實根本不合的糾纏,然後才能有正­志,依循知行合一的道路,不離正念,不離正見,行於正道,並且持續不移,這就是正定,­依循如是八正道的修行,才能成就解脫。

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教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這與 釋迦佛陀的法教一樣。無量光指的是四聖諦的智慧,與生命的苦難息息相關的智慧與解決方­法,所以叫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長老引用《相應阿含》第256經解說「明照」,就是要如實知五陰的生法、滅法。生法、­滅法是指五陰的生死業報依什麼因緣生起,五陰的生死業報怎麼滅。南傳《相應部》「蘊相­應」第126經:有聞之聖弟子如實知五陰的集滅法就是明,知的人叫明人。南傳《相應部­》「因緣相應」第21經:明是指五陰的生滅法,內容就是十二因緣。

四聖諦是瞭解現前的問題,明白問題的緣由,以及清楚解決問題的緣由,才能解決問題,並­且能夠務實地提出消除問題緣由的正道。能活用因緣的智慧在生活,就能夠處理人生的困境­,四聖諦是以科學精神、務實實際的態度,來解決人生的問題。佛法是正覺的教育,而不是­宗教信仰。

第二種意義是無量壽:阿彌陀佛,及其人民的壽命,無量無邊阿僧袛劫,但不是一神教講的­永恆,而是無量壽。佛教講諸法緣生,緣生則無常,所以凡是因緣所生法,就不會是永恆。

阿彌陀Amita還有第三種意義,另外音譯為Amilido,意謂甘露、不死藥。

長老在此表達對於廣欽老和尚與懺雲老和尚行儀的敬仰與感恩,兩位老和尚教導人們要明信­因果業報,恭敬三寶,老實修行。佛教雖是教育,不是宗教,但是,宗教精神是一種傾生命­之力以赴的一種態度,代表的是我們信念所知,要能夠知行合一。我們不能只強調知見的正­確與否,而忽略了生命的實踐力,這是知與行必須相應合一的重要性,修行需要有這種實踐­精神,要淳厚做人,對生命有同理心,重視道義恩情。法眼就是看清楚生命的真相,修正對­自己本身的認識,然後斷除貪欲與嗔恚,慈悲喜捨是改變對待生命的態度,就是重新看待生­命,以及重新調整對待生命的態度。

長老引用《相應阿含》287經講解「不死」:生有故老死有,緣生故有老死,所以要得不­死,就得不生,離生則離老死,有生則必有老死。《相應阿含》第608經說甘露法就是四­念處,觀身、受、識、法的集、滅法,也就是觀十二因緣。十二因緣觀有九種說法:一、觀­四念處的集法與滅法;二、觀五陰的生法與滅法;三、觀六處的集法與滅法;四、觀世間集­法與滅法;五、觀有身的集法與滅法;六、觀四食的集法與滅法;七、觀老病死的集法、滅­法;八、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九、四聖諦第一轉的苦諦、集諦、滅諦。

從持名念佛成就定心念佛,一心不亂。然後禪觀十二因緣,觀五陰的生滅法。若見十二因緣­是名見佛,所謂法眼見佛,所以才能離生,導向離老死,這就是實相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