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宗教,有一個固定模式,都告訴它的信眾:眼前現實的世界是不好的、假的、虛無的、苦的、罪惡的,只有神的世界是真善美。接受這種訊息的信眾,將不自覺的討厭現實世界,轉向依靠神或上帝。
相信現實世界是邪惡、災難、醜陋、苦難、虛無、空幻的人,他會否定現實,只想逃離現實世界,渴望神的國度,追求宗教的美好境界。然而,試問:當一個人活在現實,不安於現實,又逃不開現實,他的精神有可能不錯亂嗎?
從這個角度我們來認識耆那教,耆那教的思想認為,宇宙有一個獨立與生化一切的本體−−梵,人們必須徹底遠離世俗的一切,淨化業行,才能回歸到這個本體。因此,耆那教修苦行與禪定,禪定是藉由專注於入出息,斷除身心經驗的覺知,一步一步修至四禪八定,乃至想受滅盡定。當精神活動幾乎停止,並經由「梵我一如」的「禪觀」, 達到梵我一如的解脫境界。
這便是耆那教的禪定解脫論,你的身體在現實世界,但是精神藉由禪定、觀想美麗的世界,一念不生,不起心動念,不沾染世俗的一切,獲得精神勝利!然而,這樣的修行方式,對於這個世間而言,終究是朝向無用的面向。
佛陀告訴我們的不是這樣。 佛陀告訴我們「現實是真的」,你期待中的那種常樂我淨是假的、沒有的。「現實是緣生」,你要的常樂我淨不存在,不論是在現實之內或之外都不存在。沒有的不要想,有的好好用。
現實是好或是壞?現實是不是罪惡?沒有答案,現實沒有固定性的答案,諸法因緣生,對現實的態度並非擁抱或是一腳踢開那麼簡單。活在現實生活中,不能貪欲,也不能自煩自苦,要依中道而行,視因緣的狀況處理事情。現實非空如幻,也非真善美,現在的困難或順利,只是現在如此,不是固定如此。
正統佛教不鼓勵將禪定當作修學目標,修禪定不通達解脫。但是一個精神焦慮、不穩定、耗弱的人,藉由修學安那般那念,可以獲得身心安寧。也就是說,修安那般那念,雖然不是在修佛法,但是有需要的人可以練習;就像練瑜珈,雖然不是在修佛法,但還是可以練習。
一個有修行的人,並非任何狀況都如老僧入定,連天塌下來也慢慢的反應,說這樣是有定力。然而,佛法的重點從來就不是要人「定力不錯」,而是要能夠分辨清楚「該快時能快,不該快時不用快」;一個有修行的人,是在生活上能夠解決問題,開展人生,並且減少不必要的煩惱。
在現實當中,「念力」比「定力」來得重要,念力即是正念緣起。有的要好好用,眼前何處非緣起?張眼舉手之際無不是緣起!當你專注於眼前的有,你即是專注於緣起。該解決的問題,就去解決;不能解決的問題,不急解決;不需要解決的問題,沒空理會。這在這樣的過程中,看看自己是否越來越平安?內心的焦慮是否越來越淡薄?煩惱是否越來越少?這些都比禪定更可貴,這些才是你生活中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