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6年/西元2024年

何謂修為?如何勘驗一個人的修為?

隨佛禪師

「修為」與「修行」,兩者的意涵有所不同。修行偏重於方法或作為;修為則是修行功力到何種程度的一種評價。

評斷一個人修為的高低深淺如何,不能單憑個人的感覺,基本上,可以從五個面向來勘驗。

一、修行的方法是否正確?因為方法如果不對,雖然修得很好、很認真,有可能並不是佛教的方向,或者與 佛陀教導的方法不同。

二、目的動機為何?修行方法正確了,那麼操作此方法的目的,是念茲在茲於個人利益還是大眾利益呢?如果其目的僅止於個人利益,終究跨不出自我的拘限。

目的與方法都必須正確。有些人做事時,「只注意用心,不考慮方法」,用心很良善,但是不問方法對不對,很可能大家都不得利。還有的人,只問方法對不對,不注意自己的念頭放在哪裡,待人接物全忽略了,對於群己也是無益。認真做事,方法又正確,想到自己也念及眾人,最能自利利他。

三、實際做了哪些作為?一個人是否真正為佛教、為眾生,必須從實際的表現來了解。口說為佛教、為眾生,那麼實際的人生,表現的是什麼呢?有些人心口不相應;有些人雖心口相應,但與行為不合拍,有心動沒有行動,終究是空頭支票。

四、持續多久?人為了個人的受用、地位、評價,往往可以偽裝、忍耐,歷史上不乏這樣的例子,不論是欲成大事者的忍辱負重,或者是大奸大惡之徒的隱忍一時,都足見人類的偽裝功力。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時間是最好的檢驗方式。

五、能夠改變自己多少?一個人有沒有修為,不在於他多會打坐、多會捐錢、多關心別人,而是在於是否能夠克制自己,調御自己的思維和想法,安於正道。修行很大一部分就在調御身心。

我們必須了解,人在不同情況下,就會呈現不同的回應。諸法因緣生,在諸法因緣生的過程之中,慢慢的,我們就能明白一個人的修為是如何了。了解一個人的修為,不是就一件事、一句話,即斷定對方怎麼樣,而是從不同因緣中的不同表現,慢慢得知而來。

更重要的是,不忘用此五事檢驗自己:我的方法正確嗎?我的目的何在?我實際做了什麼?人前人後是什麼表現?堅持多久?努力於調御自己嗎?這些都得自己想想。

※本文由書記組整理自2017年9月3日,隨佛禪師於臺北中道禪院週日共修的部分開示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