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談到的人格特質是:卑慢——因自卑而生慢心。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一個人的表現,有時在人之前,有時在人之後,這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卑慢型人格特質的人,不能忍受落在他人之後。這種只能在人之前的心態,是一種反社會性格,人格是扭曲的。他不一定懷有惡意,但是會難以克制的做出讓別人痛苦的事情。你跟他做朋友,正如和會踩你一腳的人做朋友一樣,你得小心有一天會被踩到腳。
例如有些人學佛,只想在網路上學,在網路上搜尋武林功夫,學會各家祕笈、精要,然後再出山,到時武功自成一格,不是哪個人教的也不屬於哪一派。雖然受益於很多人但也不贊同任何人,唯他自己獨勝。這種人即使能力再不錯,但性格上應是屬於卑慢型人格。
事實上,光聽道理只能轉換知見;真正形塑人品,是面對生命時個人的態度,唯有親身體會才是正面的方法。我們必須與人接觸,對方的想法、言行與彼此間培養出的情感,才是真正促使我們成長的最大動力。
性格上容易不甘心的人,就是因為過度自卑,面對不順利的事情就像照鏡子一樣,心情上受不了,無論如何都要將鏡子打破才行,不僅傷人也傷了己。
那麼,究竟該如何度越「自卑」心態呢?
我們先要有一種觀念:我們不會的不一定得努力學會才行,隔行如隔山,可能這輩子你都學不會。有個說法不妨參考看看:如果沒辦法爬到樹上摘蘋果,就蹲下來採草莓;籃子裡雖然沒有蘋果,但裝滿了草莓或芭樂,這不也是很好嗎?
人生就像考試做考題一樣,先寫會的題目,不會的暫時跳過,會的寫完以後再寫不會的,真正不會的最後再處理就好。
人活在世界上,不能有效的將問題解決、開展人生,煩惱就會不間斷。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放在看當前能做什麼,做現在可以做的就好,不要整天為自尊在煩惱,不然每個時刻都會很煎熬。
每個人一天只有24小時,不會更多,與其花許多精神、情緒在自己不行的地方,不如將心力放在自己做的到的事情上。如果沒辦法拒絕明天,就將注意力放在今天。
人生的三大遺憾是:一、應當做的錯過;二,可以做的沒做;三、能做的沒盡力。你絕對不是不聰明而是需要智慧,即使看到自己許多的不會與不能,依然還能活下去,因為有我會的、我能做的、我該做的,只要好好學、好好做就可以,這是治療自卑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