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6年/西元2024年

生命教育的第一堂課:「認識論」

生命教育的第一堂課:「認識論」

生命態度
隨佛禪師

人與人相處,或者在生活當中,難免會有不太順心或犯堵的事情,其實這都很正常,不需要特意放大。當自己覺得不大舒心的時候,不妨冷靜的、不帶情緒的去解讀,好好想一想:身邊的人,在我們的人生裏帶給我們什麼?如果生活裏沒有了這個人,會怎麼樣呢?

其實人最怕的是有一種性格,什麼樣的性格呢?任何事情都要順我心、順我意。這樣的人遇到不順心、不順意的事情就認為是不好的;這是不健康的偏差認知,可說是一種性格上的缺陷。

華人有這麼一句話:「忠言逆耳、良藥苦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和我們的經驗、習慣、認知相左的範圍,也是有它的道理、有它的妥善性,但是當我們遇到時,由於我們不習慣,便認為它是不好的。其實這便是需要調整的地方,因為世界是森羅萬象的,我們要學會去面對多元的各種事情。

佛法的第一堂課就是:「認識自己、認識這個世界!」任何的宗教都會先闡明:「這個世界怎麼來?你這個生命是怎麼回事?」好比聖經說:「這個世界是神創造的,你的生命是神依照祂的形象所做」,這不便是一開始就告訴世人「怎麼認識自己和認識這個世界」嗎?奧義書、六師外道的第一堂課講的也是這件事。生命教育或關懷生命的第一堂課,一定是闡明「認識論是什麼?」「如何認識生命與這個世界?」的觀點。

接受了這個認識論之後,才有辦法依著這個認識論,再教育世人「怎麼樣面對這個世界?怎麼樣面對我們的人生?」

我們幾十年的人生,我們周圍的世界,我們就依這個認識論去面對它、回應它;並且在面對回應這個世界的時候,會產生許許多多的經驗,「我們要如何去處理?包含了成功或失敗、開心或痛苦」,或者「不知道該怎麼辦?該怎麼處理?……」凡此種種屬於關懷生命的範圍,都是從我們的認識論開展出來。

我們在進行生命教育或者關懷生命的時候,認識論一定得擺第一個,立基於這個認識論,幫助我們「如何看待生命跟這個世界,以及如何對待自己跟對待這個世界」,如是,「我們如何面對?如何對待?如何回應?」就據此而衍生,這就是生命教育的內容;並且這個教育包含:「當你這麼面對以後,你會產生何種效應(這個效應世俗話就是成敗得失、順逆憂苦、喜樂)?那你如何處理?」

佛法的認識論,基本上也就是教我們認識自己、認識我們所面臨的世界;並且依這個認識調整我們面對自己與周圍世界、對待自己與對待周圍世界的心態和作為。

「緣起」告訴我們:這本來就是個多面多樣的世界,如果我們面對的是自己經驗認知、習慣範疇以外的事物,或者面對正是與自己的認知、經驗、習慣相左的事物,便認為那是不好的,那樣是我們自己的認知有問題!同樣的,我們的心理也會有偏差。即使你能講一大堆理由,整天和身邊不順心、不順意的事情吵吵鬧鬧,吵的過就你贏,吵不過就你鬱悶,這便是一般販夫走卒的生活寫照。有此種模式的人如若掌權,不合己意、不順己心者便是錯的,那全天下人豈不是要遭殃!

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尊重別人,不要影響到別人。好比在十字路口上,紅燈這端的車子停下來,以便綠燈那端的車能夠往前開;而當對面那一端是綠燈時,紅燈這一端的車便會停下來。這不僅是遵守交通規則而已,更是互相尊重的生活表現。同樣的,停車時,駕駛人要在合宜的地方停車,不能隨便停在住家門口或是店家門口,因為我們不能只顧自己停車方便,而不去考慮別人出入或做生意是否方便?

生命的路如果要走的寬、走的廣,那麼我們的認知要符合這個世界的實況,我們回應、面對這個世界的方式也要與我們的認知相契合。因為社會是多元的,與我們不同的或是與我們相左的,不代表便是不好或是錯。玫瑰有開花的時節和空間,薔薇也有開花的機會;我們對生命要尊重,不能只尊重自己,卻不體恤別人。這不僅是佛法的生命教育,其實也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公民素養,做為一個現代文明社會的公民,我們必須具備這樣的素養。

 

※本文由書記組整理自2022年4月18日隨佛長老於內覺禪林對僧眾開示的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