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6年/西元2024年

談佛教與民俗信仰的端正關係——(二)臺灣民俗信仰與宗教的傳入、遷演

隨佛禪師

四、移民建構的臺灣社會

臺灣的原住民是屬南島語系的部落島民,主要有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噶瑪蘭族、雅美族……等,共約16支部族,各有自身發展的地域、語言、信仰、文化傳承及社群組織。不同原住民部族之間,既有交互征戰,也有聯盟關係。由於臺灣原住民大多未發展出完整的文字系統,在世代傳承上,必然以個體直接交流及家族經驗的小眾傳承為主,所以難以發展出高效的教育制度、社會體制及社群組織,侷限了臺灣原住民部族的進步與發展。

基於臺灣原住民的發展有限,使得臺灣成為外來移民的發展沃土。自十七世紀末大航海時代起,外來移民即陸續進入臺灣。雖然臺灣曾經歷荷蘭人、西班牙人短暫、局部的經略,以及日本人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但是,現代臺灣的住民與社會形態,主要是由來自大陸的移民經過約四百年的墾殖建設,逐漸的建構成今日的面貌。

來自大陸的移民潮,主要有三大時期:1.明鄭期(1628~1683):此時以反清的鄭成功帶領的軍民為主,漢人治臺自此開始;2.清治期(1683~1895):此時遷臺墾殖者以漳州、泉州、廈門、潮汕等地的閩南及客家人為主;3.民國期(1945起):二次世界大戰後:由蔣介石帶領來自大陸各省的各界菁英及軍人,多達約兩百萬軍民來臺,此期是臺灣史上最大的漢人移民潮。

五、隨移民傳入的信仰與宗教

臺灣不僅充斥著各種民俗信仰,世界性的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也廣為流傳,不同信仰與宗教之間是和諧共存。如此多樣的信仰與宗教,主要是隨著不同時期的移民而傳入臺灣。

臺灣的民俗信仰與宗教,除了原住民信仰以外,依據不同時期移民入臺的發展情況,約可分為五大階段的演變:

  1. 荷西期:隨荷蘭人、西班牙人傳入的宗教是天主教。
  2. 明鄭期:隨明鄭政權傳入的漢人信仰,主要有儒教、佛教、道教及王爺、天妃、城隍、土地……等民俗信仰,但此時傳入的佛教是盛行於大陸南方的佛教,這是以儒、釋、道及民俗信仰混雜的「類佛教信仰」。
  3. 清治期:清朝治臺時,明鄭時期傳入的漢人信仰是獲得延續及深化發展。
  4. 日治期:此期傳入臺灣者有日本神教及在家化佛教。此外,原有的「類佛教信仰」發展出吃齋、念佛為主的「齋教」,另有信仰「老母娘」及強調「素食」的先天、龍華……等偽佛教傳入臺灣。
  5. 民國期:民國治臺後,日本神教及在家化佛教被消除,正統漢傳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大舉傳入臺灣,明鄭、清治時期的「類佛教信仰」及「齋教」逐漸的邊緣化,而先天、龍華等偽佛教則轉型為一貫道。二十世紀末,臺灣政治民主化以後,又有南傳佛教傳入臺灣。
  6. 伴隨移民傳入臺灣的信仰與宗教,當然也會隨著移民的發展狀況而遷演、改變。

六、臺灣民俗信仰與宗教的發展、遷演

世界的經濟型態,十八世紀以前是以農業為主,手工業、商業為輔。自英國開啟第一次工業革命(1760)以後,農業經濟為主導的地位遂日漸被機械工業、商業取代。

從明鄭治臺起經過清治至日治時期的臺灣漢人,一直是以農業為主,手工業、沿岸捕撈、林、礦及商業為輔。民國治臺以前的臺灣漢人,並未有真正的工業經濟活動,直到1949年後,來自大陸移民才引入輕工業經濟(紡織業)活動。

自明鄭政權治臺起,漢人的民俗信仰及宗教即傳入臺灣,並隨著不同時期移民的發展而遷演、改變。民國以前入臺的閩、客移民,因為經濟型式受限於農、林、漁、牧、礦、手工業及小型商業,所以閩南人、客家人的居住、活動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中、南部的平原、丘陵及海岸一帶。因此,臺灣的民俗信仰、類佛教信仰、齋教,乃至先天、龍華等偽佛教的流傳,也是以閩南人、客家人活動所在的台灣中、南部為主。

自1945年以後,新遷臺的大陸各省菁英及軍民,包括了軍、政統治階層,以及文化、宗教、工商業菁英,而大陸農村的農工人口則多為隨軍隊來臺的基層軍人。由於新遷入移民的身份及工作屬性,其居住、活動所在是以都市為主。例如:政治中樞的臺北(日本治臺總督府所在)、臺灣省行政中心的南投(中興新村)及臺中一帶、重要軍事要地的高雄(軍港及軍校),乃至保衛臺灣北部的基隆(軍港)、東北部的宜蘭、臺灣東部的花蓮及臺東。

因為新移民的社經地位及工作屬性,伴隨民國二百萬軍民傳入臺灣的正統漢傳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民國治臺後受到政權支持而大為發展,並大發展於臺北、臺中、高雄、宜蘭、花蓮、臺東等市縣地域。

由此可知,民俗信仰及儒、釋、道、民俗信仰混雜的「類佛教信仰」、「齋教」,乃至先天、龍華等偽佛教轉型的一貫道,主要的信眾是分布於臺灣中、南部為主之閩南人、客家人的臺灣早期移民;正統漢傳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信眾,主要是居住於臺北、臺中、高雄、宜蘭、花蓮、臺東等市縣地域為主之新遷臺的大陸各省菁英及軍民。

簡要的說,臺灣的民俗信仰與宗教的流傳及發展,確實存在著族群、教育、經濟、地域的差異性。雖然,隨著臺灣的教育普及、政治民主化、工商業發達、城鄉差距縮小、族群日漸融合後,現今臺灣民俗信仰與宗教的流傳及發展,在教育、經濟的差異性已模糊,但是族群、地域的差異性則至今不減。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