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6年/西元2024年

禪林學風

一、以「依經依律」為修行准則,不以宗派與學派大師為依止。

在二千五百余年的佛教傳承中,曾出現許多的大師,也流傳著眾多的典籍,而這些大師與典籍不僅在佛教內有著重要的地位,對於佛教的發展更有著深刻與重大的影響。由於現實人間的佛教,不是只有「佛陀所說的法」而已,事實上是包含了歷代諸大師的教說與融攝多元思想文化的佛教,所以佛教自古來即有著思想分歧與學派對立的問題。雖然在契合「佛陀所說法」的原則下,「佛弟子所說的法」也可以如同 佛陀所說法般的受到重視,但這在現實的實務面上,卻容易陷於各自解釋、自以為是與論說分岐的困境,最後反而造成佛法模糊與教派林立的問題。

若要避免此一問題的干擾,只有以「依經依律」為准則,不以宗派與學派大師為依止,才較有可能維持與了知「純正的佛法」。因此,菩提伽耶內覺禪林以佛初滅時經由 佛陀的親教弟子五百阿羅漢所共同集誦、勘驗、結集的原始經律──四分修多羅與解脫律,作為修證菩提所依止的正法律,尊重而不依止後起的經典與古來祖師的論著。

二、篤實樸質,衷心實踐,常懷慚愧,老實修行。

修學佛法的人,固然不可「不依經、不依律」的盲修瞎練、自以為是,但專事於經、律、 論的探研,或只有精湛於教法的認識與開演,卻不務實的親身實踐,也只是個「說食不飽」的人而已!所以內覺禪林重視「實踐」的落實。縱使是認真修行而有所受用與體證的人,也應當以遠離「傲慢」的過患,常懷「慚愧」之心,不要自滿與放逸的「老實修行」,如此踏實、精勤的「正向彼岸」。

三、遠離名聞利養、人我是非、情欲恩怨的牽纏,以及教派思想的論爭。

人生苦短,輪迴路長。絕大多數的學法者,都是想要遠離世間的貪欲、瞋怨與痴迷,以及貪、瞋、痴所引起的種種「苦」,才走上修學佛法的道路。既然如此,學法的人當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因「名聞利養」而忘了學法的目的,當遠離「人我是非」的糾纏,避開「情欲恩怨」的火坑。更重要的是,佛法是讓人息止苦惱,而不是用來論辨與爭長計短,「驕慢」常會帶來「信仰與思想的論爭」,內覺禪林重視「尊重他人的信仰與說法」的人格素養,不參與無謂的論爭,不為「驕慢」所拘礙的「正向彼岸」。

四、修學為本,實證為宗,免於「發展組織」的陷阱與迷思。

佛陀是為了「滅除老、病、死」而出家修行,也因為「滅除老、病、死」而證得無上等正覺,更為了「滅除老、病、死」而說法化世、成立僧團。因此,出家修行的僧伽雖有著「組織性」的僧團,但卻是一種「正覺為本,自律為主,解脫為宗」的修行團體,並不是一種「堅持理想與信念,重視成就與功績,講求效率與管理,嚴於組織的發展與利益」的主義型、功利型行政團體。因此,實踐佛法的人以正覺、離欲、滅苦為本,戮力於實踐與實證,依止「正法律」為道,以「篤實修行的人」為善知識、善友、善隨從,內覺禪林不迷戀於「組織的開創與發展」,重於篤實、樸質、真切的「正向彼岸」。

五、滅苦為宗,離俗是道,不參與任何政治、營利的活動與團體。

人活著多為了地位、利益或理想而奮鬥,而這些都免不了自我的認知與需求,由於個人的認知與需求不盡人人相同,所以人為了地位、利益與理想的奮鬥過程,就無法免於相爭對立的作為,當中即有著無邊的苦惱與過患,凡思滅苦者自會遠離此道。內覺禪林尊重每個人的想法與理想,也了解此中的苦惱,所以離俗不參與。

六、常年禪修,四眾兼收,兩性平等,重視僧倫。

菩提伽耶內覺禪林是終年禪修不斷的原始佛法道場,除了每年春季一個月、夏季一個月、秋季兩個月的禪修期,以及每個月固定的禪修課程以外,其余時間都是內覺禪林內部僧俗四眾的禪修期。此外,雖然南傳佛教目前已失去了比丘尼的傳承,但內覺禪林不輕視女眾,認同兩性皆可圓滿解脫,然而僧伽倫理的分際卻不可因此而模糊,不認為「八敬法」是性別歧視、欺壓尼眾、障礙兩性平等的惡規條例。

七、勤修「四念處」,滿足「慈悲喜舍」,以滅苦之道,利益眾生。

慈心度一切,不是個人的自由心證,更不是內在的意願而已!應當是既現實又實際的一種「實踐結果」,當中沒有理想的浪漫,空泛而華麗的論說也無濟於事,只憑著熱情與犧牲的作為,卻不依循實際有效的方法,往往也只落個無濟於事、身心交瘁、自他疲困的下場罷了!滿足「慈悲喜舍」的修證方法,不是依靠發心行善度人就可以達到,更不是以觀想「令一切眾生得喜樂」的自我心理暗示法,就可以獲得真正的成就,應當是從斷除對自我的貪愛、執取下手,才能開展出真正的四無量心。若要斷除對自我的貪愛及執取,就先要「正見五蘊無常、無常故苦」,而「正見五蘊無常、無常故苦」的實踐方法就是「住四念處」了,所以只有勤修「四念處」,才是滿足「慈悲喜舍」的修證方法,並且也是「自他俱利」的方法(見大正藏《雜阿含》743、619經;南傳大藏《相應部》覺支相應54經、念相應19經)。 佛陀是因為世間有老病死苦,所以為此世間說四聖諦、因緣法,令眾生得離老病死苦,此為「菩提正向、善逝正覺」,更是自利、利他、自他俱利的正道(見大正藏《雜阿含》760、389、287、348經;南傳大藏《相應部》覺支相應65、22經)。所以,菩提伽耶內覺禪林循著四聖諦以「滅苦之道」正向於菩提、利益眾生。

八、苦夜無邊,一燭之明;荒野寂寥,有道有跡。

在遼闊的世間裡,人是微小而平凡,一個人縱使有莫大的能力、智慧與德行,在這廣大的世界中,也還是如同微細沙塵般的渺小。人貴於自知與自覺,能夠自知與自覺的人,才不會把自己當作「巨人」或「偉人」,也才能找到「走出黑暗的路」。縱使我們再怎麼有智慧,也只能照亮「眼前的路」而已,而無法照破世間的黑暗,因為世人生命中的黑暗,只能依靠個人的自覺才能走得出來,所以世人真正需要的不是「救世主」與「偉人」,而是一條正向解脫的路。因此,菩提伽耶內覺禪林的僧俗四眾絕不自許能夠度諸世間,謹以循著佛陀足跡的真誠及作為,莊嚴「正向解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