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6年/西元2024年

中期部派佛教

隨佛禪師

中期部派佛教(佛滅後150年至佛滅後350年; B.C.237〜37)

buddha_tree_04.jpg

阿育王以後至佛滅後約二百餘年,部派佛教從五部僧團在分化成更多部派,主要是優波離系的分化發展,大眾部分化出雞胤部、多聞部、說假部,並發展於南印形成了制多山部,分別說部再輾轉傳化於錫蘭,建立大寺派僧團。當優波離系大為分化於各地時,阿難系則謹守傳誦的經說,抗拒優波離系發展理想化、神化的新信仰,還有種種自部教說的「論義」,但在優波離系的影響下,難有發展。佛滅後約250年(B.C.137),阿難系學眾迦旃延尼子受到優波離系的影響,接受優波離系的「菩薩」信仰及新教義,寫出『發智論』一書,改變了古老經說的傳誦,造成阿難系的分裂。自此阿難系分裂成堅持古老經說的學眾,移往雪山(西北印罽賓)發展,而稱為雪山部(又稱為上座弟子部),迦旃延尼子的學眾則分化成說一切有部(又稱為說因部),弘化於原阿難系的化區。當佛滅後約300年,說一切有部再分裂為北印迦濕彌羅的原說一切有部,而恆河北方東西地域原有部化則成為犢子部。此一時期的部派佛教,古老的經說新出的菩薩信仰已經成為佛教的主流,而部派菩薩道也發展出「三十二相」、「波羅蜜多」的教法,北印的說一切有部主張四波羅蜜,南印的大眾部及分別說系法藏部主張六波羅蜜,分別說系在錫蘭大寺派僧團主張八波羅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