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6年/西元2024年

迎奉 釋迦佛陀 真身舍利

美國國家地理 影片:佛陀遺骨 National Geographic Bones Of The Buddha

中文字幕影片連結https://youtu.be/dBXDg2gIgzw

1. 阿育王分建各地佛舍利塔

1-1. 佛陀初滅八國建塔供養佛舍利

公元前387年,  釋迦佛陀入滅於拘尸那羅,火化後的  佛陀舍利(梵śarīra,巴sarīra,指色身火化後的遺骨),由香姓婆羅門平分予八國建塔供養,並另立瓶塔、炭塔,共立有十塔。法藏部傳誦的《長阿含經》,獨說有「生時髮塔」,可能是指「金地國(現今緬甸)」傳說供有「佛初正覺時的八根頭髮」的仰光大金塔,但這不是佛教共承的歷史。見《長阿含》〈遊行經〉、《長部(16)》〈大般涅槃經〉、《十誦律》卷六十:

《長阿含經》〈遊行經〉1:「時,拘尸國人得舍利分,即於其土起塔供養。波婆國人、遮羅國、羅摩伽國、毘留提國、迦維羅衛國、毘舍離國、摩竭國阿闍世王等,得舍利分已,各歸其國,起塔供養。香姓婆羅門持舍利瓶,歸起塔廟;畢缽村人持地燋炭,歸起塔廟。當於爾時,如來舍利起於八塔,第九瓶塔,第十炭塔,第十一生時髮塔。」

《長部》〈大般涅槃經〉2:「爾時,韋提希子摩竭陀王阿闍世,於王舍城為世尊之舍利造塔並興供養。毘舍離之離車族,於毘舍離為世尊之舍利造塔供養。迦毘羅城釋迦族,於迦毘羅城為世尊之舍利造塔供養。遮羅頗之跋離族,於遮羅頗為世尊之舍利造塔供養。羅摩伽拘利族,於羅摩伽為世尊之舍利造塔供養。毘留提婆羅門,於毘留提為世尊之舍利造塔供養。波婆之末羅族,於波婆為世尊之舍利造塔供養。拘夷那竭之末羅族,於拘夷那竭為世尊之舍利造塔供養。香姓婆羅門,造瓶塔供養。毘鉢梨瓦那之莫利耶族,於毘鉢造灰塔供養。如是八舍利塔及第九之瓶塔,第十之灰塔。」 

《十誦律》卷六十3:「爾時,大眾中有一婆羅門姓煙,在八軍中,高聲大唱:拘尸城諸力士主聽!佛無量劫積善修忍,諸君亦常聞讚忍法,今日何可於佛滅後為舍利故起兵相奪?諸君當知此非敬事。舍利現在,但當分作八分!諸力士言:敬如來議。爾時,姓煙婆羅門,即分舍利作八分。……爾時,拘尸城諸力士,得第一分舍利。……波婆國,得第二分舍利。……羅摩聚落拘樓羅,得第三分舍利。……遮勒國諸剎帝利,得第四分舍利。……毘[少/兔]諸婆羅門,得第五分舍利。……毘耶離國諸梨昌種,得第六分舍利。……迦毘羅婆國諸釋子,得第七分舍利。……摩伽陀國主阿闍世王,得第八分舍利。……姓煙婆羅門,得盛舍利瓶,還頭那羅聚落。……必波羅延那婆羅門居士,得炭。……爾時,閻浮提中八舍利塔,第九瓶塔,第十炭塔。佛初般涅槃後起十塔。自是已後起無量塔。」

供奉  釋迦佛陀真身舍利的八國,主要是恆河以南的摩竭陀國、恆河流域西方的拘薩羅國,以及釋迦族血緣相關的東方六族。分別如下:

  1. 波婆國,末羅族(力士);Pāvā Malla
  2. 遮羅頗國,跋離族(遮勒國之剎帝利);Allakapa Buli
  3. 羅摩伽國,拘利族(拘樓羅);Rāma Gāma
  4. 毘留提國,婆羅門;Vethadīpa Brāhmaṇa
  5. 迦毘羅衛國,釋迦族;Kapilavatthu Sakya
  6. 毘舍離國,離車族(梨昌);Vesālī Licchavi
  7. 摩竭國,阿闍世王;Māgadha Ajātasattu
  8. 拘薩羅國,末羅族(拘尸之力士);Kusinārā Malla

1-2. 阿育王分佛舍利、廣建佛塔

佛滅後約 126~130年(261~257 B.C.E.),阿育王登位第11~15年之間,阿育王不僅派遣分別說部傳教團將「論義佛教」傳往各方以外,又攫取佛滅時諸國供養之  釋迦舍利(除羅摩聚落),再藉由分別說部傳教團於印度全境及周邊各地建塔,既宣揚孔雀王朝的國威,也確立「論義佛教」的權威地位。見《阿育王傳》卷一:

《阿育王傳》卷一4:「(阿恕迦王)便詣王舍城,取阿闍世王所埋四升舍利,即於此處造立大塔。第二、第三乃至第七所埋舍利悉皆取之。於是,復到羅摩聚落龍王所,欲取舍利。龍王即出請王入宮,王便下船入於龍宮。龍白王言:唯願留此舍利聽我供養,慎莫取去。王見龍王恭敬、供養倍加人間,遂即留置而不持去。王還於本處便造八萬四千寶篋,金、銀、琉璃以嚴飾之,一寶篋中盛一舍利……一一舍利付一夜叉使遍閻浮提,其有一億人處造立一塔。於是鬼神各持舍利四出作塔。」

末羅族,即有名的力士族,經中常見的「力士人間」,就是末羅的意譯。末羅族建立了末羅國(Malla),又譯摩羅國,跋羅國,是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地近雪山,約在現今Gorakpur河東三十五英里處。末羅國的重要城市有中印度恆河北方的拘尸那羅城(Kushinagar)、波婆城(Pāvā)。拘尸那羅是佛教創始人  釋迦牟尼入滅之處,波婆城是耆那教創始人筏駄摩那逝世的地方。

阿育王未取末羅族供奉的佛舍利,真正的原因不明。或許是因末羅族人多產強悍力士,是孔雀王朝重要的武力,加上末羅族人將佛舍利供奉於「龍宮(神蛇廟)」,阿育王可能不願刺激末羅人的宗教信仰。

阿育王將佛舍利交付分別說部傳教團,藉由  釋迦佛陀舍利的宗教神聖性,強化分別說部僧團、論義佛教的權威性,目的是確立分別說部僧團代表正統佛教的地位。

1-3. 分別說部傳教團前來大秦的傳說

漢地舊傳,在秦始皇時代,曾有室利房等十八人前來,秦始皇不信受且囚於室,後破室逃返。見唐 • 神清《北山錄》卷二、宋 • 志磐《佛祖統紀》卷三十四:

《北山錄》卷二5:「秦正世……有十八沙門自西域至(謂室利房等十八人也)。彼暴嬴方有事于天下,不遑大道醜我有德,獄沙門於重垣,為力士神奮威擊垣,(始皇惟降服禮謝,道人卻反(返)西國)。」

《佛祖統紀》卷三十四6:「秦始皇四年,西域沙門室利房等十八人,齎佛經來化。帝以其異俗囚之,夜有丈六金神破戶出之,帝驚稽首稱謝,以厚禮遣出境。」

阿育王治世的年代,是公元前271~235年,在位36~37年,推展傳教是公元前262~235年。秦始皇治世的年代,是公元前247~210年,公元前238年22歲親政,公元前221年39歲滅六國、登皇帝位,公元前210年歿世。

阿育王歿世的時間,是秦始皇親政的第3年,當時還是東周的戰國時代。宋朝的《佛祖統紀》:「秦始皇四年,西域沙門室利房等十八人,齎佛經來化。」試想:秦始皇四年,是公元前217年的時期,當時阿育王歿世已有18年,孔雀王朝是第五代君王商普羅帝(Samprati, 222~213 B.C.E.)治世。當時的君王還支持分別說部佛教嗎?

阿育王晚年,王家子女已經不支持阿育王的佛教政策,也不護持分別說部。見《阿育王經》卷五:

《阿育王經》卷五7:「時阿育王得病困篤生大憂惱……大臣語太子言:『阿育大王須臾應終……太子應當勒守物人,勿令金出。』於是太子即便勒之,阿育王敕不復施行,唯有金器供王食用。

王食訖已,便令送此金器與彼雞寺,復斷金器聽以銀器。王食竟已,復令送此銀器與彼雞寺,復斷銀器乃至以鐵器供王。王食已,復令送與雞寺,復斷鐵器聽用瓦器。時阿育王無復有物,唯半菴羅果在其手。……

是時阿育王即呼傍臣,名曰跋陀羅目阿(翻賢面)而語之言:『我失自在,汝今於我為最後使。唯此一事,汝應當作,此半阿摩勒果送與雞寺,宣我語曰:阿育王禮眾僧足!昔領一切閻浮提地,今者唯有半阿摩勒果,是我最後所行布施,願僧受之。』」

有關秦世時西域有沙門前來的說法,皆出自缺乏證據的唐、宋傳說,是無法求證真偽的說法!由於秦始皇時代相當於阿育王治世時期,後世佛徒不免推斷室利房等十八人有可能是阿育王派遣的傳教師。

此外,阿育王時期起,除了末羅族保有的佛舍利以外,其餘的  釋迦佛陀真身遺骨(舍利),主要是安奉在分別說部僧團的塔寺。

1-4. 佛舍利的真偽證明

阿育王歿後至今已過兩千兩百多年,世事變遷至鉅,現今各國佛教圈普遍流傳著源於何時、來自何處、何方的「佛舍利」。或許絕大多數是為了滿足信眾的信仰需要,重點不在「佛舍利」的真、偽。然而,廣受佛教信眾共同仰敬的  釋迦佛陀的真身舍利,畢竟需要考古學界的考據作為證明的基礎。

2. 關於釋迦族供奉的佛舍利

2-1. 釋迦族的沒落

佛世時,釋迦族自恃是高貴的雅利安血統,不與他族通婚。當時拘薩羅國的波斯匿王為了提昇氏族的血統地位,武力要脅釋迦族通婚。自傲的釋迦族既要自保,又不願與其通婚,遂以釋族長者(釋摩南)與「女婢」所私生的女子,冒充釋族剎帝利女嫁予波斯匿王,並且生下毗琉璃王子(梵Virūḑhaka,巴Viḑūḑabha)。見《五分律》卷二十一:

《五分律》卷二十一 8:「爾時,舍夷國(舍衛國)猶遵舊典,不與一切異姓婚姻。波斯匿王貪其氏族,自恃兵強遣使告言:『若不與我婚當滅汝國。』諸釋共議……僉曰:『正當簡一好婢有姿色者,極世莊嚴,號曰釋種而以與之。』如議,即與波斯匿王備禮娉迎,後生一男……字曰琉璃。」

琉璃王子於八歲時,曾至迦毘羅衛國(Kapilavatthu)向釋迦族學習射箭,卻因為進入準備供佛及比丘僧的新建大堂,受到釋迦族人辱罵:「下賤婢子,我不以汝為良福田!」受辱的琉璃王子遂懷恨在心,並準備日後為王時再報復洩忿。見《五分律》卷二十一:

《五分律》卷二十一9:「(琉璃)至年八歲,王欲教學。……當令吾子就外氏學,即敕大臣子弟侍從太子,就釋摩南請受射法。爾時,諸釋新造大堂共作重要,先供養佛及諸弟子,然後我等乃處其中。琉璃太子與其眷屬輒入遊戲,諸釋見之,瞋忿罵言:『下賤婢子,我不以汝為良福田!云何世尊未入中坐,而(汝)敢在先?』琉璃太子即大忿恨,敕一人言:『汝憶在心,我為王時,便以白我!』即便出去。諸釋於後掘去堂土更為新地。」

佛陀晚年,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之子 ── 毗琉璃王為報復釋迦族對其的侮辱,率兵殺戮釋迦族。見《五分律》卷二十一:

《五分律》卷二十一10:「琉璃太子……少年之中便紹王位……昔受教臣便白王言:『王憶某時諸釋罵不?』……王聞其語,即嚴四種兵往伐諸釋。

佛陀顧念親族的災厄,出面勸阻毗琉璃王殺戮釋迦族,但是釋迦族還是慘遭毗琉璃王的殺戮。見《五分律》卷二十一:

《五分律》卷二十一11:「世尊聞之,即於路側坐無蔭舍夷樹下。王遙見佛,下車步進,頭面禮足,白佛言:『世尊!好樹甚多,何故乃坐此無蔭樹下?』世尊答言:『親族蔭樂!』王知佛意,愍念諸釋即迴軍還。如是再反,彼臣又復如前白王,王便嚴駕往伐諸釋。」

毗琉璃王對釋迦族的殺戮,通過釋摩南的求情與犧牲,釋迦族免於滅族的厄運,尚有少數釋迦族人逃過兵災,存留於世。見《五分律》卷二十一:

《五分律》卷二十一 12:「琉璃王得城已,宣令三軍:『一切釋種皆悉殺之,若非釋種慎勿有害。』三億釋聞皆捉蘆出言:『我是持蘆釋。』屯門者信,放令得去

於是,釋摩南到琉璃王所。琉璃王以為外家公,白言:『阿公欲求何願?』(釋摩南)答言:『願莫復殺我諸親。』王言:『此不可得!更求餘願。』(釋摩南)又言:『願從我沒水至出,於其中間,聽諸釋出,凡得出者不復殺之!』 琉璃王作是念:水底須臾何為不可,即便許之!

釋摩南便解頭(髮)沐沒,以髮繫水中樹根,遂不復出。王怪其久,使人入水看之,見其已死,髮繫樹根。以此白王,王便歎言:『乃能為親不惜身命!』即宣令三軍:『若復有殺釋種者,軍法罪之。』

佛陀初滅,八國分奉佛舍利時,因為  釋迦佛陀與釋迦族的血緣關係,當時已經很沒落的釋迦族還是分到主要的一份佛舍利。

釋迦遺族為供奉  佛陀舍利,在迦毘羅衛城建了一處佛塔。由於當時釋迦族已沒落,迦毘羅衛城建的佛舍利塔規模可能不大,也較簡單。

2-2. 發現釋迦族守護的佛舍利

佛滅後約 126~130年(261~257 B.C.E.),阿育王登位第11~15年取出釋迦族供奉的佛舍利,隨後再將其中部份的佛舍利,在釋迦族佛舍利塔的原址建大塔供奉。

目前許多西方學者採用出自後世正量部傳說的《異部精釋(Tāranātha)》(流傳於西藏佛教),提出佛滅後137年有阿育王登位,而不是更早的《十八部論》記載的滅後116年。因此,西方學者判定 佛陀的年代,往往多說了21~23年。譬如:佛滅於公元前410年,佛滅後148~153年,阿育王取佛舍利再建塔供奉。見清辨Bhavya《異部精釋》:

《異部精釋》13:「世尊無餘涅槃後,百三十七年,經難陀王至摩訶缽土摩王時,於波吒梨城集諸聖眾。……天魔化為跋陀羅比丘,住僧中,有一切不相應之見。現諸神通,以根本五事,僧伽起大諍論。上座龍與堅意等,宣傳五事。……佛教分裂為二,名上座與大眾。」

在往後長約2150年的歲月裏,佛舍利塔經歷婆羅門教、印度教、回教的破壞,以及自然環境的風化、湮沒,逐漸為世人遺忘。

十九世紀末葉,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 • 康寧漢爵士(Sir Alexander Cunningham  14)和威廉 • 克拉斯頓 • 佩沛 (William Claxton Peppe)聯手尋找釋迦族建立的佛舍利塔。兩人得到錫蘭舍利 • 須菩提(Sri Subhuti)長老給予的史獻資料幫助,針對北印比哈省比普羅瓦佛塔(Piprahwa stupa)進行考古挖掘。

1893年,亞歷山大 • 康寧漢(1814~1893)逝世,威廉 • 克拉斯頓 • 佩沛繼續進行比普羅瓦佛塔的挖掘工作。

1898年,威廉 • 克拉斯頓 • 佩沛發現封藏在比普羅瓦佛塔內部的石棺、舍利罐,以及多達1600件的珠寶飾物。


早期印度的手繪地圖,左上角是佛塔位置


亞歷山大 • 康寧漢 1814~1893

威廉 • 克拉斯頓 • 佩沛


1898年在比普羅瓦佛塔考古勘探發現的石棺

 

Peppe 佩沛將供奉於石棺內的珠寶,分別框架陳列

img001.jpg
比普羅瓦佛塔內的收藏舍利、珠寶的壺罐


比普羅瓦佛塔內藏的佛舍利罐

比普羅瓦佛塔內藏放置珠寶的琉璃罐


釋迦佛陀遺骨舍利


威廉 • 克拉斯頓 • 佩沛手寫 佛舍利罐舍利罐上婆羅米文銘文及音譯


佛舍利罐上婆羅米文銘文

舍利罐的銘文,用古印度婆羅米文寫著:

Nidhani Su Kit tim had tin amp Sab ah kin i can nam sapupujhuj yenan.(音譯)

Ya salsana nidasi buddasa.

舍利罐銘文的意思,是述說著:

This reliquary which is the reliquary of the Buddha the Lord of the charka clan in the Terai  15.

德賴平原中心,釋迦族之聖人 佛陀的親身舍利。


比普羅瓦佛塔內封藏佛舍利罐的石棺

舍利罐上的銘文,是阿育王時代新創的文字 ── 婆羅米文(brāhmī)16。世界著名考古學家,古印度語言學權威哈利 • 福克博士(Dr. Harry Falk, the world’s leading authority on ancient Indian languages)針對舍利罐銘文的類型、用詞,石棺的型式、材料等判斷,確定石棺、舍利罐皆出自阿育王時代,證明比普羅瓦佛塔是阿育王建造。

1971年,印度政府批准了針對比普羅瓦佛塔的第二次勘探考古工作。考古團隊在威廉 • 克拉斯頓 • 佩沛發現之裝舍利罐的石棺地下層,另外發現了兩處石室、皂石製的石棺、石罐,以及破碎的紅土陶盆。隨後,考古團隊證明新發現的石室、石棺、石罐、陶盆,皆出自比上層阿育王佛塔更為古老的佛陀時代。


1971年第二次考古,比普羅瓦佛塔內,在供奉釋迦佛陀舍利之石棺的地下層,另外發現建於佛陀時代的佛塔遺跡。


石棺位置的地下層發現建於佛陀時代之遺跡(位置示意圖)

2013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針對比普羅瓦佛塔前後兩次考古研究,再次的加以探究,證明比普羅瓦佛塔內的舍利,確實是出自釋迦族建立的舍利塔,是阿育王在佛塔的原址上,再加以重建新塔,並供奉、安置  佛陀的舍利。

美國國家地理 影片:佛陀遺骨  片名:National Geographic Bones Of The Buddha

中文字幕影片連結:https://youtu.be/dBXDg2gIgzw

比普羅瓦佛塔的考古發現,不僅證明了釋迦族持奉佛舍利的真實性,同時也代表迦毗羅衛城的確定位置。


1898年比普羅瓦佛塔Piprahwa stupa 考古勘探挖掘現場


目前迦毗羅衛Kapilavatthu 比普羅瓦佛塔Piprahwa stupa

3. 釋迦族供奉之佛舍利的分奉

在比普羅瓦佛塔發現的佛舍利,初期因為受到曾諮詢過的德國考古學家安東 • 費洛博士(Dr. Anton Fuehrer)的拖累,曾經一度受到考古界的質疑。當時有位泰國王子Prisdang在錫蘭的舍利 • 須菩提(Sri Subhuti)長老座下出家,其敦請舍利 • 須菩提長老向威廉 • 克拉斯頓 • 佩沛建議,可以將這批受質疑的佛舍利送給泰王拉瑪五世,這樣可以減輕各界的質疑,增加公信力。

因此,當時治印的英國政府即將這批佛舍利送予泰王拉瑪五世,目前這批佛舍利安奉在曼谷金登寺(The Golden Mount Temple)。


泰王拉瑪五世照片

此外,發現舍利的威廉 • 克拉斯頓 • 佩沛,為了感謝錫蘭舍利 • 須菩提(Sri Subhuti)長老的幫助,親致書信於泰王,一方面表明舍利 • 須菩提長老的貢獻,二方面請求泰王將比普羅瓦佛塔出土之  釋迦佛舍利其中的21粒交予舍利 • 須菩提長老。目前該信保留在斯里蘭卡國家檔案庫。當年信件如下:


William Claxton Peppe佩沛寫給舍利 • 須菩提長老的親筆信

Birdpore, N.W.P.
April 18, 1898

Dear Sir, 

I am very sorry I have been so long in writing and also in answering your two letters. I have been very busy and I wished to wait till I heard what government intended doing with the relics and bones I found. 

I have made over the bones to Government and they are going to send them to the King of Siam with a request that he sends to you and the Buddhists of Ceylon a portion. The coffer and vases (?) are placed in the museum in Calcutta. I will send the answers to your questions today. (?) 

I sent you under registered cover a parcel containing 21 of the relics I found in the vases and I hope you will accept them as a present from me. You will see how beautifully they are made.

Should you at any time wish to visit these parts, now interesting to Buddhists, I shall be very pleased to put you up and do what I can to make your visit pleasant and interesting. Be very careful how you open the parcel and take the contents out in a plate as you may lose some.

With kind regards, 

Yours Sincerely 

W. C. Peppé 

(A note has been added at the top of the letter: Sir, I have only addressed the parcel Waskaduwe and not Kalatura. Please see that you get the parcel.)

 

【信件1中譯】

尊敬的先生:

我深感抱歉,這麼久才回覆之前您寄來的兩封信件。近來,我實在太忙,並且我原本的打算,是在得知政府如何處理我所發現的文物及遺骨(舍利)以後,我再作回覆。

我已經把遺骨(舍利)呈交給政府,他們計劃把遺骨(舍利)轉送給暹邏國王,並請求國王陛下把其中一部分轉贈給您和錫蘭佛教信徒。石棺、壺罐已經存放在加爾各答博物館。今天,我會回信答覆您的問題。

我寄給您的掛號包裹裏,有我在壺罐裏發現的21份遺骨(舍利),希望您能接受這份禮物。您將會看到它們是多麼美麗!

現在,佛教徒們對這些聖物很感興趣。無論甚麼時候您想參訪這些發現的文物,我樂意隨時為您安排,並盡我所能讓您有一次愉快和充滿樂趣的訪問。

您打開包裹時務必要小心,最好是放在盤子內取出,否則您可能會散落一些。

 

致以親切的問候

您真誠的朋友

W. C. Peppé

(在信的上方有一行標註):先生,包裹郵寄地址我只寫了瓦斯卡杜瓦而沒有寫卡盧特勒。請注意,以確保拿到包裹。)


 

舍利 • 須菩提長老回給William Claxton Peppe佩沛已收到舍利的親筆信

Waskaduwa
Kalutara
Ceylon
October 7 1898

Dear Sir,
I am glad to inform you that I have received the parcel contains 21 relics and the letter of the 16th ultimo which were sent to me for the kindness and regard you have on me, the former I received several days after the receipt of the latter, but the parcel was not registered as mentioned in the letter. I did not open it still, because my object is to do it in the presence of a large Buddhist community. Simply to avoid the suspicion, if any, of the genuineness of the relics and to realize their faith on them (relics).

Although you letter says “I will send the answers to your questions today (16th ultimo)” yet I did not get them up to this day, however I thank you most heartily for your kind & most valuable present, and have to inform you that I will never forget in my life your kindness and generosity and am always ready and willing to comply with your requests whatever I could, and not only I even all the Buddhists in Ceylon should have the gratitudes on you for the meritorious act you have done to us.

I inform the King of Siam that your intention was to take those bone relics to Siam by yourself to deliver them to the King upon the suggestion of the Prince Priest and in meanwhile they were taken charge of the Govt of India & deposited them in the Museum there and ordered to be sent to the King of Siam.

The Prince Priest Jinawarawansa is still in Buddha Gaya and I believe he is going on corresponding with you on the relics matter, so I am now intending to write to him to return to Ceylon. As he being a Royal Prince, sometimes naturally gets excite for which I hope you will kindly excuse him. He wrote to me that he has presented to you two albums of stamps which were with me and lately despatched to him.

I wish you will kindly favor me with your answers to my questions, a copy of the report now being prepared and each of those portrates [sic] of different parts of the treasures you have been discovered, if you have any.

I remain, Dear Sir,

Yours sincerely

W. Subhuti

High Priest

【信件2中譯】

卡盧特勒
錫蘭
10/7/1898

尊敬的先生:

我很高興通知你,我已收到包含21顆遺骨(舍利)的包裹,以及上月16號你寄出的充滿善意和問候的信。我是先收到信件,幾天後再收到包裹,但不是來信提到的掛號包裹。感謝你對我的仁愛和關懷!

之前,我一直沒有私自打開包裹,因為我要在眾多佛教徒的面前開啟包裹。這麼做的目的,純粹是避免人們懷疑遺骨(舍利)的真實性,並對遺骨(舍利)生起信心。

之前,你的來信提到:「今天(16號)我將寄出你提出之問題的答覆。」但是,至今我還未收到你的回覆。無論如何,我無比衷心地感謝你的贈予──充滿善意且無比珍貴的禮物,並且這一生都不會忘記你的良善和慷慨。當你有需要,凡是我能夠做到,請記得我──隨時效勞。不僅是我,所有錫蘭的佛教徒都會感激你對我們做出的貢獻。

我已通知暹羅國王,你原是打算按照王子僧的建議,親自送遺骨(舍利)去暹羅。然而,此時它們已由印度政府接管,暫時存放在博物館,並下令交予暹羅國王。

王子僧Jinawarawansa目前仍在菩提伽耶,我相信他會與你聯繫有關遺骨(舍利)的事,所以我打算寫信讓他儘快返回錫蘭。他是皇室王子,有時不免會自然隨性,希望你能多諒解。之前,他來信向我談到,他已提出贈送兩套集郵冊給你,目前集郵冊在我處,稍後我會寄給他。

我希望你給予我特別的幫助:答覆我提出的問題,寄給我一份你正在準備的報告副本。如果你有的話,請給我一份你你發現的各類珍寶的畫冊。

 

對你,我一如既往!

你真誠的朋友

W. Subhuti 大長老

出自William Claxton Peppe佩沛及舍利 • 須菩提長老,有關  佛陀真身舍利的贈予及收受的兩封信件,是為錫蘭擁有這份源自釋迦族守護之佛舍利的重要證明。

 

4. 華人佛教徒迎奉  佛陀真身舍利

公元一世紀中葉,東漢時代佛教傳入漢朝 的上層社會,開啟了佛教東傳的新頁。公元一 世紀至今,已歷時約一千九百多年,其間有各 朝帝王迎佛舍利的事蹟,但迎奉的佛舍利來自 何方?源於何時?由何人攜來漢地?

後世,分別說部僧團以外的佛教各派,自 稱保有、供奉的「佛舍利」,應當都有「歷史 證據不足」的問題。尤其,現今各國佛教圈通 俗流傳的舍利,雖習慣宣稱是「佛舍利」,但 大多數應是「與佛無關」。 釋迦佛陀的真身 舍利,是需要學術界的歷史考證,作為證明的 證據!

佛陀的真身舍利,是佛滅由八國持奉,後由阿育王交予孔雀王朝主導建立的分別說部僧團傳化諸方,並建塔供養。如印度的桑崎(Sāñcī),阿育王在此建塔,現今此地存有桑崎佛塔。


◎ 卑提寫Vedissa(今Vidisha)附近,彰顯分別說部的桑崎佛塔

桑崎佛塔區不僅安置  釋迦佛陀、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的舍利,也有分別說系僧團之十位傳教長老的舍利 17,更置立了阿育王石柱。

自阿育王以後,  釋迦佛陀的真身舍利,主要是由分別說部僧團承擔起保管、供奉的事宜,印度的分別說部僧團,分化於現今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及東南亞各國,也即是南傳佛教的僧團。

佛陀真身舍利是佛教至寶,自阿育王以來負責傳奉的分別說部僧團,一直守護、傳承在在分別說部的僧團系統。

隨佛禪師(Ven. Bhikkhu Vūpasama Thero)是華人,出家於分別說系銅鍱部緬甸僧團,一心致力於還原「第一次經律結集」集成之《七事修多羅》,確立「依止《七事修多羅》,傳承佛世至今之聲聞僧團律戒」的原始佛教中道僧團。

基於發展佛法、僧團與利益世間的共同信念,原始佛教中道僧團與斯里蘭卡(錫蘭)、泰國、緬甸的許多南傳僧團發展為合作團隊。

2017年隨佛禪師、中道僧團、原始佛教會,迎奉古印度迦毗羅衛國釋迦族守護、阿育王建立之比普羅瓦佛塔出土的  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進入臺灣(華人世界)。

中道僧團將率先在臺灣建塔安奉,後至其他原始佛教流傳的華人地區建  佛陀真身舍利塔供奉。佛舍利塔供奉。

buddha_tree.jpg

  • 1. 見《長阿含經》〈遊行經〉卷四:參《大正藏(1)》p.29.3-19~21
    「時,香姓婆羅門曉眾人曰:諸賢!長夜受佛教誡……如來遺形欲以廣益,舍利現在但當分取。眾咸稱善。尋復議言:誰堪分者?皆言香姓婆羅門,仁智平均,可使分也!時,諸國王即命香姓,汝為我等分佛舍利,均作八分。」
    見《長阿含經》〈遊行經〉卷四:參《大正藏(1)》p.30.1-8~14
  • 2. 見《長部(16)》〈大般涅槃經〉:參《漢譯南傳大藏經(7)》p.124-7~p.125-4
  • 3. 見《十誦律》卷六十:參《大正藏(23)》p.446.3-13~p.447.1-11
  • 4. 見《阿育王傳》卷一:參《大正藏(50)》 p.102.1-8~19
  • 5. 見《北山錄》卷二:參《大正藏(52)》 p.582.1-5~9
  • 6. 見《佛祖統紀》卷三十四:參《大正藏(49)》 p.328.2-23~26
  • 7. 見《阿育王經》卷五:參《大正藏(50)》p.147.3-24~p.148.2- 19
  • 8. 見《五分律》卷二十一:參《大正藏(22)》p.140.3-26~p.141.1-27
  • 9. 見《五分律》卷二十一:參《大正藏(22)》p.141.1-8~19
  • 10. 見《五分律》卷二十一:參《大正藏(22)》p.141.1-21~24
  • 11. 見《五分律》卷二十一:參《大正藏(22)》p.141.1-24~29
  • 12. 見《五分律》卷二十一:參《大正藏(22)》p.141.2-24~p.141.3-7
  • 13. 參《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日譯本 附註87~89,p.376~377
  • 14. 亞歷山大 • 康寧漢爵士(英語:Sir Alexander Cunningham,1814年1月23日~1893年11月28日),英國軍事工程師、和考古學家。康寧漢以創建印度考古勘探團(英語: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發現鹿野苑那爛陀寺桑奇大塔等重要佛教遺址而聞名於世。
  • 15. Terai德賴平原,又譯作「特萊平原」、「台拉平原」等,佛世時,釋迦族的領地即是德賴平原。德賴平原的地理位置,是印度河、恆河平原北部的尼泊爾、印度之交界處的一處低地地區,北方緊鄰喜馬拉雅山脈及西瓦利克山脈。該地區主要為草原、疏林草原、娑羅樹林及沼澤組成,海拔由60~300公尺之間。
  • 16. 婆羅米文(brāhmī),是除了尚未破解的印度河文字以外,印度最古老的字母。最早使用婆羅米文的文獻,溯源於公元前3世紀的阿育王石刻碑文,是阿育王時期新創的文字,用於孔雀王朝官方宣告的敕令、記錄。婆羅米系文字有天城文、泰米爾文、孟加拉文、藏文等,一般相信,婆羅米文字也是泰文字的源頭。
  • 17. 1851年英國「印度考古之父」的亞歷山大 • 康寧漢(Alexander Cunningham C.E.1814~1893),在臨近優禪尼之桑崎佛塔群的二塔,發掘出分別說部十位長老的舍利,有Kāśyapa Gotra(迦葉波‧俱特羅), Vachha Suvijayata(瓦奇‧蘇威迦耶多)及優波提耶。這些長老舍利的出土,證明桑崎佛塔是分別說系僧團(優禪尼僧團)的重要建築群,是為了表彰分別說系僧團的權威、功績、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