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7年/西元2025年

課程報導——《淘沙得金》共修課,吉隆玻中道禪林開課報導

課程報導——《淘沙得金》共修課,吉隆玻中道禪林開課報導

原始佛教中道僧團開辦馬來西亞《淘沙得金》共修課程,採用隨佛長老的著作《原始佛教之界定》一書為教材,由中道僧團正啟法師擔任講授者,生諦法師、正律法師帶小組討論,4月16日首堂課開課。《淘沙得金》顧名思義是去蕪存菁的意思,從學術求真求實的客觀角度,透過探討「如何在眾多的佛教法門中尋找 釋迦佛陀之真實教義?」、「原始佛教與現今流傳的佛教有何差別?」、「原始佛法如何應用於現實人生而得益?」等諸多問題,以求深入了解 釋迦佛陀的原始教說。

課程一開始,正啟師父請大家先思考三個問題:為何要學習 佛陀的教導?佛教眾多法門中哪些是與 釋迦佛陀相關? 與自己又產生怎麼樣的關係?藉由以上三個問題,師父提出學習佛法時應該注意的三個重點:

一,任何人事物的好壞,是建立在能否滿足需求的功能性評價的關係上,從不同的關係中呈現出來,並不是某樣人事物好或壞,而是其是否滿足你的實際需要,佛法亦是如此。

二、生命中的經驗是無法替代的。生命要自己去面對,或許會有人和我們一起面對生命中的喜怒哀樂,從而有類似的經驗,但更多時候,是我們要自己去面對。人生短暫,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難題,所以我們可以學習別人的經驗、好的經驗可以分享,但不能代替,必須自己去經驗、審視。

三、一生中會遭遇許多不同的經驗,如何觀察和理解這些經驗,將影響我們後續的回應和決定。大多數人遇到問題時,不是將重點放在如何解決問題,而是忙著解釋問題,以便從中獲得情感上的需要。正啟師父說道:要從如何認識這個世界的角度著手,而不是解釋,「解釋」只是別人所給的答案,我們自己必須自覺。倘若我們對問題的理解是實際的,務實的將問題解決了,根本不需要情感上的安慰了。

最後,正啟師父提醒學眾,不要一開始就站在宗教的角度,而是要回到基本現實面來討論,回到自己的生命中重新認識自己的信仰。

課程結束之後,學眾與幾位新法友一同供僧植福。午齋過後,僧團師父們與法友們進行討論,幾位新法友踴躍提問,提到人生意義的相關問題。正律師父回應時說道:我們如何認識世界將影響我們如何回應我們的人生。如果我們帶著脫節現實的想法或者想像中的「期待」去認識世界,無法正確地認識現實,那麼我們經歷的必然與現實不符合,自然時時覺得生命不如意,而有苦惱。

新法友們經過與正律師父、菩覺師父及菩智師父的討論,都認同正確的「認識論」對生命的影響極大,更加認為正確認識 佛陀的教導內容相當重要。下午的討論,頗具啟發性,眾人收穫滿滿,內心充滿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