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2日,《生活中的佛法》系列二的第二堂課 ─《佛法教你如何進行正向溝通》,由正律師父為馬來西亞各地的法友連線授課,帶領學眾學習說話之道。
師父開宗明義談到:佛法的修行,是在生活中觀察個人身心模式引發的過患,進而修正身、口、意三行,從而導向自利利他、身心平安。初學佛法者,當行十善、斷十惡,語言方面必須守持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此為道德上的持戒修行。深入學法者,則要行八正道,其中,正語即是人我互動中的正向溝通和生命交流,此為佛法上的正道實踐。
師父提醒大家學習說話、進行正向溝通與表達,是一輩子的事情。在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別人如何互動與分享,來體會各種溝通模式的優劣與過患。接著,師父講了一個法友如何把對僧團的關心變成請求的故事。一天,某法友特地帶了榴槤到道場供僧,和師父們寒暄交流之後,準備離開前,向師父提出請求,希望師父可以答應。一問方知,他是請求師父在剝榴槤時務必要小心並戴好手套,以免弄傷自己。就是這樣一個以請求的外衣包裝下的溫馨提醒,讓師父感受到這位法友對僧團的用心,內心的慈悲柔軟,並展現出精彩的說話藝術。法友們聽完故事後,不僅學到不同的表達方式,還激勵自己在生活中多多觀察與學習,在與人互動中汲取修行的養分。
關於正語的修行,師父講了一個約會遲到的例子。我們和朋友約會,若對方遲到,等待期間內心常常很焦灼。因一直期待對方儘快到,而這種脫節現實的期待就會讓我們焦慮不安,所以並非對方遲到讓我們煩惱,而是內心的期待讓自己煩惱。等到對方到了,自己可能已等得情緒不佳,講出的話也很難好聽。正語的實踐,則必須先回到現實,而非從期待出發,即於當前因緣中,講朝向問題解決、自他平安、自利利他的話。如此,碰到對方遲到,我們可以主動關心,瞭解對方狀況,或是做當前可以做的事,安慰對方不必急切,並提起當前的可即可為,內心期待自然放下,自他的煩惱也就減熄了。當然,正語並沒有標準答案可循,要回到當事者因緣中具體觀察和妥善回應,若對方是常常遲到,則回應方式自然要有所不同。
課程結束前,師父不忘提醒大家,修行其實就是在與人互動和共事中,如何看待與對待自己及他人。師父轉述大師父的一段開示:「面對眼前人,師父想的都是如何幫助對方,讓對方生命更好,而非自己可以得到什麼!」寄語各位法友,當我們不再以滿足個人期待為出發點,而是即於現前因緣,真誠幫助和關懷生命,人生將會變得很不一樣!
師父在課堂上講得精彩,法友們在課後的分享討論也同樣有聲有色。這週的小組討論題目「分享對你生命影響很重要的一句話」,就是一句讓你動力滿滿、熱情澎湃、甚至改變生命的話。
法友們真摯、坦率地分享因為某一句話而導致的生命轉變。有的心變得穩定強大,從此不與人比較、人更自信;也有的承諾竭盡所能丶努力的實踐所學,因為對大師父最好的供養就是奮力精進的向於正道。
午齋時間,法友們熱切分享各自的所學所想,齋後不少法友留下來向師父們請法。師父們針對法友們的提問給予精闢的回答,讓提問者各有所獲、法喜充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