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個人傳揚 佛陀住世時代的原始佛教,但是個人也堅定的支持後世各宗派佛教的傳承與信仰。
◎ 如果佛教學人能夠從「人的需要,人的利益」來看,必定能夠心平的接受:某類人是需要務實解決問題,某類人是需要心靈的安慰。現實的社會既需要佛法,也同樣的需要各種不違反善良風俗道德的宗派佛教。
佛教內部的教派眾多,許多佛教學人的心態只重在一門一派的昌盛,或是據於宗派見解力爭何派是佛門正統。表面上是追求佛法或探究真理,實際內心只重在個人的名位與門派利益,根本談不上利人利己。門派之爭底下,所謂的「傳承佛法,利人利己」,實際不過是「宣傳自我,追求名利」。
個人認為:佛法的重心,不是在信仰,也不重在給予心靈的慰藉,而是重在看清實際人生的智見,引人實際的面對問題,並且解決現實的問題與困難。然而,現實的社會當中,畢竟有著無法面對現實問題與困難的眾多人口,而具有務實、理性、科學、實際之人本思想的古老佛法,是無法滿足這類民眾的理想與心理需要。
佛教必需務實的面對社會之中,包含理性務實與感性理想的兩大類人口,務實、理性、人本的原始佛法,理想、感性、信仰的宗派佛教,兩者是分別回應不同類型的民眾,也提供不同特色的引導與功能,前者幫助面對、解決現實的問題,後者是有助於撫慰人心。
佛法與宗派佛教的內涵與特色,確實有著相當的差異,也確實有所不同。在佛法與宗派佛教的差異中,我們是發現兩者「相輔相乘」的利世因緣,或是想到「你存我亡」的生存競爭,確實是反應出智慧的深度與高度。
雖然個人傳揚 佛陀住世時代的原始佛教,但是個人也堅定的支持後世各宗派佛教的傳承與信仰。
因為後世宗派佛教的出現,表面上是因為後世宗師的創見,實際也是反應出後世時代的某種人心需要。呼應一般民眾心理需要的哲理學說與宗教信仰,終究是無法避免與禁絕,這應當是在流傳佛法的過程必會發生的事,也是佛教發展出各種不同宗派的主要因素。
如果佛教學人能夠從「人的需要,人的利益」來看,必定能夠心平的接受:某類人是需要務實解決問題,某類人是需要心靈的安慰。現實的社會既需要佛法,也同樣的需要各種不違反善良風俗道德的宗派佛教。反之,如果學人只想爭論「真理,正統」,必定只會是相爭相鬥,落個兩敗俱傷。
如是,內心真是「以蒼生為念」的學人,必會看清:佛法要傳揚,佛教也要宣傳,佛法與佛教是相輔相乘,絕對不能是相爭相鬥。
唯有如此,佛教學人才能心無芥蒂的團結一家,共同利益世間,興隆國家、民族。
隨佛身為佛弟子,十多年來竭力的還原、傳揚原始佛法,絕不是為了顯彰自己、開宗立派, 也不是競逐名利,更不是進行宗派競爭,真正的目的是「以民為念」,減輕佛教的弊病、提振佛教的正面力量,團結佛教、利世利民。
在此,誠敬的祝福佛法復興,佛教昌隆,佛子合一家,共興華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