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7年/西元2025年

去除嫌惡感

諦嚴尊尼

每次與法友以「說法」方式見面,內心壓力頗深,對不善言語表達的我,是一堂深具挑戰的功課。老實說,我很想「逃避」,但理智上知道不可行,尤其身為出家人,平時還得勸勉居士們:「應如實面對問題,要解決問題就要從問題的因緣中下手,唯有面對問題才可改變問題的因緣。」但這些至理名言,卻很少用在自己身上,真是慚愧。

選擇「逃避」,是人們認為處理問題最輕鬆的方式,也是最多人會用的方法,因為人們覺得此乃是最不需付出代價的方式。置身其中,我們就會用這些合理化的理由來自我包裝,再把問題歸咎到別人身上,不僅本身看不清楚事情的真相,周遭的人也會被矇騙。但是,當把自己抽離出來後,再去看此因緣時,即會爬梳出一些我們看不到的迷失。

人們情感的需要是「我要我要的事物」及「我不要我不想要的事物」。但出家修行,就得對「我要的」、以及「我不要的」作如實觀察,即使內心多麼難以面對,還是得依著如實知見,清楚明白五陰身心的煩惱如何生起與滅盡。

出家就是願意將這一生投入在「天人交戰」的掙扎中,努力解決五陰身心的煩惱。因此,無論如何,我們不能選擇「逃避」,只能迎接挑戰、面對問題。……

未出家前,我與一般人一樣,對於討厭的食物,會排斥遠離;對於喜歡的食物,會一再的想去品嘗。但是出家後,卻不再如是,因為我們過的是終生不受取、不使用金錢的修行生活,我們不僅身無分文,更不能揀擇食物。這種生活方式,乃是切斷貪欲最好的寶刀,因為:一、沒有錢,我們就不能隨心所欲,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不能用錢來滿足內在的需求。二、接受十方供養時不揀擇食物,就不會讓我們對於喜歡的食物,有持續保有的想法,並且知道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對於討厭的食物,無法逃避,只能面對,因為這是自己所選擇的道路。所以會珍惜眼前的經驗,同時內心也不會有任何的期待。

記得出家後不久,偶爾有人供養榴槤,就是我最難受的時刻;光是聞到那個味道,我就頭昏腦脹、渾身不舒服,更遑論去吃它。有一天,大師父在吃飯時,要我將缽中的榴槤吃下去,我瞪大眼睛望著大師父,向大師父說我不敢吃榴槤,師父說:「我知道,我就是要你去除嫌惡感」。看著眼前的榴槤,我內心百般不願面對,榴槤送到嘴前還遲遲不敢吃下去;再望望師父,很像小孩子用憐憫的眼神看著父親,希望父親可以手下留情,但可想而知,師父絕對不會手下留情。只聽到師父嚴肅的說了一聲:「吃!」我只能無助的嚥下這難吃的東西,心想:這麼難吃的東西,怎麼會有人覺得好吃,並且愛不釋手?然而,這個夢靨不是吃下去就沒事了,它不像吃了苦藥後,只要再吃些東西就可以把味道壓下去。因為榴槤的味道如影隨形,非常強烈、明顯的持續在影響著,一整天,鼻腔、嘴巴裡都瀰漫著腸胃消化後的榴槤味道。對我而言,這是相當難受的一段痛苦經驗!也是不能逃避、得一再重複面對的經驗。就這樣,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不再討厭榴槤了,對它強烈的氣味已經可以「平懷看待」了。

隨佛長老說過:人總是最愛自己,讓自己輕鬆,常常放自己一馬,並且會對自己如是說:「不要對自己那麼嚴格啦!」「不要那麼緊繃啦!」給自己很大的空間與放鬆。有些人不是不知如何用功,只是不認真;如是之人,即使有能力與程度,修行也會有使不上力的感覺。

如果每個生命都能挑戰及超越內在難以面對的問題,那麼,不管我們這一生是否能開悟解脫,在人生的過程中,我們就已經活在光明與燦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