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6年/西元2024年

卡提那節介紹 中道僧團 撰文

一、何謂「卡提那」?

卡提那(巴利語Kaṭhina, 也作迦絺那),原意是製作袈裟時,作為丈量布料長度的一種度量,或是其他裁縫用途的木制框架。

在佛陀時代,僧團雨安居(巴利語Vassa,即結夏安居)結束後的一個⺝內,僧團會選擇一天接受在家居士的布料供養,再由僧眾齊心協同的進行裁剪、縫製、染色、晾乾的工作,最終將布料縫製成袈裟,這袈裟即是卡提那衣。

二、卡提那衣的因緣

據南傳《律藏•大品•迦絺那衣犍度》的記載,佛住世時,曾有三十位波利邑比丘前往舍衛城拜見 佛陀。當他們走到娑竭陀聚落時,適逢當年雨季開始,他們遵循戒律的規定,不再前進,隨即在當地進行雨安居。雨安居結束後,比丘們按原計畫,隨即啟程前往舍衛城。但是,雨仍頻密不止,延途依舊積水泥濘。當比丘們到達舍衛城時,不僅是疲憊不堪,身上的袈裟也已濕透、破損。

佛陀以此因緣,特別允許已完成安居修行的比丘可以接受衣料的供養,並製作替換破舊袈裟的新袈裟。

三、卡提那衣(功德衣)的意義

在佛陀時代,僧眾是四處遊行,隨處的傳揚佛法、教化眾生,唯有雨安居的三個⺝期間,進行集體安居一處的淨住自修。佛教僧團藉由每年進行三個⺝的集體靜修,一方面維護佛法、僧律的傳承,二方面提昇僧伽的修行素質,三方面保持僧團的團結,最主要的目的是「實現佛法利己利人的功能,維繫佛教的發展與傳承」。因此, 佛陀制定「卡提那衣法」,既表現對僧眾的關懷,也有鼓勵僧眾精勤修行的意思。

卡提那衣的製作,是在雨安居期間,由在家信士供養布料,再由僧眾同心協力進行袈裟的製作,待雨安居結束後,僧團再將作好的袈裟給予「僧團中最需要袈裟的僧人,或是戒臘最高的僧人」。

據此得知,佛陀讓僧團集體製作「卡提那衣」的意義,主要有四點:

  1. 強化僧團的團結與向心力。
  2. 僧人之間必需相互關懷與合作。
  3. 引導信士尊敬、護持佛教僧團。
  4. 護持精進修行的僧伽有巨大、堅實的福報。

因此,供養卡提那衣,並非簡單的施與受、護持與被護而已。護僧!不僅是護持僧人,使僧眾能夠安心修行,也是護持自己的福田與解脫的機會,更令正法傳承長遠。

在佛教長達兩千四百多年的傳承裏,經由歷代僧團的無私奉獻,以及各方護法的堅定支持,佛教才能度過千年的困難與險阻,代代不斷的傳遞到這個時代,使我們還能夠聞法、學法、入法、弘法及護法,並從中獲得莫大的功德與福祉。

基於這一份感恩與淨信,我們用堅定的行動,維續這千年不斷的護法傳承,堅定不移的 仰信佛陀、修持佛法、護持僧團。

四、卡提那節的緣由

由於卡提那衣,是僧團進行三個⺝的集體淨住修行後,由僧眾共同縫製的袈裟,給予僧團內需衣的僧人。因此,卡提那衣具備了僧團淨修的功德,可令布施衣料的施主獲得巨大、堅實的福報。所以,卡提那衣又被稱為功德衣,或堅實衣。

在現今的南傳佛教國家,每年雨安居結束後,卡提那節慶典極為隆重,往往是在各寺院間輾轉慶祝一個⺝。在現代社會下的佛教,既要遵循佛教的傳統,又要考慮製作袈裟的工序繁雜,逐漸的發展出新作法,改由在家信士直接採買由專業工廠製成的袈裟供予僧團,表達對佛、法、僧的慶祝與感恩。

經過兩千多年的傳承,卡提那節已成為佛教界最盛大的節日之一。在三個⺝的雨安居期間,僧團和樂共住一處,研修經典、律戒,依法、依律的精進修行,彼此策進督促,僧眾的道業增上,僧團和合清淨,此乃 佛陀欣慰之事。因此,雨安居結束後,僧信共同舉行的卡提那節,又稱佛歡喜日、僧寶節。

今年是釋迦佛陀正覺後2452 年,原始佛教會選在雨安居後的⺝末,在臺灣舉行供養「卡提那衣」的慶典,代表在這片吉祥、平安的土地上, 佛陀的僧團必會堅定的傳續與發展。

※照片攝於2019年卡提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