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佛、學佛以後,佛教徒的談話裏便經常出現「修行」、「度眾生」或「了生脫死」這些內容。在「修行」方面,我們暫且不談修行到底在修什麼?而是先來談談「修行時需要注意的兩種心態」。
原始佛法說「諸法因緣生」,五陰是緣生法,緣生法則遷演不息,所以我們不講「了生脫死」。本體論才講了生脫死,緣起論不說了生脫死,這是原始佛教與現今傳統佛教截然不同的地方。
那些講了生脫死的人,其實是想要脫離凡俗、成就聖道,認為有生有死是凡夫,了生脫死是賢聖;現今的傳統佛教便是持這樣的觀點。「了生脫死」的觀點基本上是要人們遠離庸俗的世界、離開凡塵的境界。然而原始佛法的教導,不是要人們離開凡俗的世界,而是在教導人們如何脫離「苦」。
人們活在世間努力生活,不是沒錢才苦有錢就不苦、成功就不苦失敗了才苦、有得就不苦失去才痛苦,其實並非如此。這個世間普遍的經驗就是「有苦」,所以我們才說要滅苦,而不是斷生離死、了生脫死!
對錯、得失、成敗便是所謂庸俗凡夫的世間,那麼,當一個人的內心老是糾結在對錯、成敗、得失,他有不對嗎?沒有不對,只是說他不能看清楚這樣是糾結在痛苦裏,沒有把精力用在遠離痛苦的道路上。凡夫是錯的嗎?開悟解脫的聖人就是對的嗎?事實上,開悟解脫的聖人也不叫對,有結縛痛苦的凡夫也不是錯,只不過是走在不同的生命道路而已,沒有誰是對、誰是錯的問題。重點只有一件事,就是我們自己想要怎麼樣?
有人說,我對於到「上帝的天堂」、「阿彌陀佛的淨土」,或南傳的「涅槃」、大乘的「成佛」、原始佛教講的「滅苦」,我都沒興趣可以嗎?當然可以啊!對這些都沒興趣,是錯的嗎?沒人說你錯,那是你的選擇,你可以這樣選擇,你的生命是怎麼樣就在於你決定怎麼選擇。
同樣的,有人說要到上帝的天堂、要到阿彌陀佛的淨土、要修成南傳的涅槃、或者要學原始佛法的斷結縛與滅苦,那就是對的嗎?我們肯定不是「為了對」才這樣做,事實上就是「當時的選擇」。人生不是「對」我們就會去做,也不一定是「錯」我們就不去做,人生很多事情根本不能用「對錯」去理解。如果我們總是糾結,對什麼事都用「對錯」去認知和解釋,基本上是摸不著這個世界的真實內容,且與我們所經驗的世界,有著相當大的隔礙與距離。
在很多事情上,人與人之間常常就是糾結在「我又沒有錯」,「誰的錯?」大都覺得自己沒有錯,錯在別人。其實,你有沒有錯、有沒有對,應該不是重點,重點是你的認知模式脫節了實際現實。
八聖道中所講的正行是「依生法、依滅法,依聖道,向於結縛斷及苦滅」;而不是「依是非、依成敗、依得失,努力追求的就是幸福與快樂」,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談修行,要將糾結於對錯、成敗、得失的心態放到一邊去、放遠一點,這是第一件事。
第二個心態是什麼?不要一直糾結於我生活要開心。如果我們的心態是覺得生活要開心,才叫做日子過得很好;如果不開心日子就是過得不好。若是如此,也不會說你不對,但你可能是比較偏重於情欲滿足,修行不是為了開心。
如果你真的是想「修行」,那麼以上的兩種心態都必須拋開。若問:「難道修行就不能開心嗎?」這是個錯誤的問題。如果你的心態就是,我的生活要開心才可以,生活不開心不可以,若有這種心態你就別來修行了。
我們沒有說生活不可以開心,但認為生活要開心才可以,那樣是搞錯了重點。一個人的大腦要跨越出對錯、好壞、得失、成敗的解知領域,才會真正看到這個世界的另一個面向,才會從這個世界感受到不同的世界。
宋代杜耒的《寒夜》:「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這首詩看起來好像是在寫景,但是梅花並非只是景色中的梅花而已,它其實是另外一個意象,就是我們的獨具隻眼。要有另外一個慧心、慧眼你才能感受到,雖處在一個同樣的世界裏,內心卻能有不同觸動的境界,相較於開不開心,那是完全不同的層次。
「世上聰明的人就是做成功的事,而厚直的人、覺醒的人、有智慧的人則做感動人的事。」聰明的人總是很懂得追求自己的成敗、得失,也很懂得去辯解自己的是非、對錯,但在這樣的過程中,將陷自己的人生於怎樣的處境和過患卻毫無自覺。厚直的人、覺醒的人、有智慧的人生命層次不同,他們做感動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