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為了凸顯自己是不愛計較的好人,表面上處處與人為善,卻缺乏原則或規範。只要自己的感覺上是對的、好的,即使看起來明顯是不適當或有疑慮之事,卻可以寬容以待。這種只為了不讓他人感覺難過,就不當的寬恕「不應寬恕」的人、不當的原諒「不該原諒」的事、不當的包容「不應包容」之處、不當的忍耐「不該忍耐」的行為,有這樣行為特質之人,即是世俗所謂的「鄉愿」者。
有「鄉愿」的行為特質者,大都緣自於原生家庭的不愉快經驗、成長過程中情感曾受創,而導致心理的不健康。這種人與人相處,會顯得缺乏自信沒有安全感,人際關係也有障礙。一般而言,大環境下普遍的自卑族群,大都比較鄉愿而缺乏原則,明明是需要教誡、遠離的人,他卻反其道偏偏與他往來;對於不當的要求不懂拒絕,不敢說實話,不敢論是非,常常說是一套、做又是一套;只顧自己的利益,但在別人面前卻表現出親和好人的樣子。然而,這種「不當包容」的「包容」卻易形成是非不分、黑白不明,反而讓世間遵循的善惡道德崩潰。因此孔子給這種人下了定義:「鄉愿,德之賊也!」孟子也說這種人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之輩,更是「閹然媚於世」之人,也就是偽君子、假好人。
這樣鄉愿型的人如果居上位,通常不會考慮自己的能力、條件以及角色責任,也不以社會國家眾人利益為考量,卻用模稜兩可的作法騙取民心。碰到需要釜底抽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以安民心的大事,這種人大都無法有效處理公眾的燎原之火;更有甚者,對滅絕人性危害生命的事件,不願對加害者治以該當之刑責。這樣的作為不僅影響法律的公信度,導致社會的不安定,除了被害者白白失去生命外,普羅大眾願意守法與尊重道德的決心與毅力,更是蒙受到重大的傷害,社會價值的依歸與準則同時也被犧牲了。不僅如此,有權有勢的鄉愿,因為缺乏對未來的宏觀之智,甚至可以為取悅特定族群而罔顧道義,與之同流合污。這種人對國家社會完全沒有益處。
鄉愿者大都因自卑故,在他人面前不自覺的表現出需求被認同及被肯定的姿態。在其認知裡,期許自己是個至善好人,所以不要讓別人不愉快。特別是大家越不原諒越不喜歡的人,更是要與他交往,以顯示自己愛心強大,比一般人更慈悲。實則這都是出於自私心理,欲求塑造更優秀的個人形象所致。
諸法因緣生,緣生則非常。人不可能完美,修行人不要以為精進解脫者一定是完滿無缺,沒分別心,唯有圓滿才符合清淨。為了期待個人的完美,拼命讓自己表現功行圓滿的狀態,甚至表明「天下沒有我不能原諒的人」,這都是認知上的盲點所致。
修行的重點,並不在表現自己有多完美,也非堅執得如何如何方是。因緣一直在改變,當學著依正念、正見,在不同因緣中,開展自他有利之道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