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7年/西元2025年

如何跨越認知與情感的拉扯(下)

如何跨越認知與情感的拉扯(下)

內在成長
隨佛長老

當智能和情緒、感情、感覺拉扯的時候要如何跨越?在拉扯的過程中,單憑認知是解決不了也跨越不了這兩者的距離。為什麼呢?如果單憑認知就能解決,就不會有拉扯現象。對有智能的人類來講,從小到大都曾有這種經歷:知道的與心情想要或不想要的在拉扯。這幾乎是每一個人的家常便飯。

原因何在?智能所理解的與生存所需要的有相當的距離。生存的需求是很個人的,也就是個人的生存、個人的利害一定是擺在第一位。在大自然的生物中,絕大多數是這樣的反應。個體的生存、個體的利益,在低智能生物中幾乎都是擺在第一位。而高智能動物都會表現出「群居」的特徵,無論是大象、鯨魚、海豚、猴子、猩猩、人類,這些都是屬於高智能動物,都有一個「群居」的特徵。群居是為了什麼?群居可以比個體發揮出更大的能力。高智能動物的群居懂得互通有無、互相協調分工、互相彌補,如此,可以跨越個體的極限,而獲得更大的保障與利益。這是高智能動物發展出來的生存技巧。智能的動物要跨越個人極限時,絕對不會將個體的利益跟需求擺在第一位,他會做出其他的選項。而生物本能則非如此,生物本能永遠是把自己的需求與利害擺在第一位,所以這兩者是有距離的。

所以我們在理智上會做很多的思考,譬如會顧慮和我們一起同行的人,包括父母、兄弟、姊妹、朋友、左鄰、右舍,或者所生存的社會環境等;並且會做長久的思考——「什麼事情是短期有利長久不利、什麼是短期不利長久有利」,智能會做出這些思考與判斷。譬如:短期是不利的,但是長久卻有利,你願意做出這樣的選擇嗎?很多的資本家是會做這個投資!為什麼?剛投資的時候本來就是很燒錢、墊錢,要付出很多的成本,例如開發商品、廣告、人事培訓....等等各方面,等人力素質培養起來、廣告做得差不多、產品也開發成熟、銷售管道也鋪好了,接下來就輕鬆多了,此時,就是收入比付出更多,這叫做短空長多。資本家只要是具有遠見與雄厚的資本,他一定會做這個投資,那是智能的反應。

如果是情緒反應,情況就不一樣了。未來還沒有發生,能不能賺到錢未知,但眼前就得先虧錢,所以不幹,對吧?智能的反應、判斷、看法,與感情的反應是有不一樣的地方與差距,兩者的拉扯是一定有。這個時候只憑著認知要把感情拉過來,很大的可能絕對是會失敗的。理智和情緒、感情在拉扯的時候,不能一直只強化你的認知,就認為能把感情拉過來、能跨越感情的阻礙。事實上不可能的,那不是靠譜的方法!

靠譜的方法是什麼?在理智和感情的拉扯中要贏,並非只是不斷地強化你的認知,而是要靠「對自己要夠狠」。也就是你必須訓練你的感情跟著理智走。怎麼訓練呢?你得對自己狠,聽懂嗎?也就是你得督促自己、強迫自己、要求自己,就這麼做了!即使感覺上很難過、很不安、很痛苦,你也得強迫自己要如此做!再一次一次又一次、一次一次又一次的逐漸把自己的感情訓練、調伏起來。這是需要堅定的毅力與決心來訓練的,不是只靠著不斷地強化自己的認知,總是誤以為只要理智抬頭,感情就會聽話,這是無效的方法。

前面我們講過,高智能動物的生命裡面,感情的根基,比理智的根基來得又廣、又深、又有力,我們怎麼拚得過它呢?那麼該怎麼做?唯有自我訓練、自我督促、自我要求、還有自我克制,對自己狠一點,如果不督促自己,我們就會不斷的採取一直讓自己處在覺得舒適的模式中。

北宋圓因法師的《茅篷札記.早辨修行路》中有一句話:「籠雞有食湯鍋近,野鶴無糧天地寬」,意思是囚在籠裏飼養的雞,不需要自己辛苦地去覓食,時間一到,主人便會按時餵食,生活過得舒服;主人以雞籠照顧、保護牠,不用擔心在野外被蛇、狼、狗或其他動物傷害。只不過雞活得舒服、悠哉,但卻離湯鍋很近,因為雞在養肥之際就會被人燉食。反觀,野鶴無糧天地寬,生於山中、棲於森林的野鶴,雖然得靠自己覓食,過著變動的生活,卻可以自由自在翱翔在廣闊的天地之間。

如果一個人生活的重點就是「我過得舒服就好,我不要讓自己覺得累、讓自己覺得乏、讓自己覺得煩,我要輕輕鬆鬆、舒舒服服…」,如此,你各方面將會不斷的退化,最後,就和養的雞、豬、鴨差不多。就和古人所說的「籠雞有食湯鍋近」沒兩樣。

觀看一個人有沒有精神,只要看他的站姿就知道。一個人如果隨時隨地放鬆全身的關節,習慣那種懶散、無精打采的樣子,必是不習慣打起精神來做事,如此,這個人一輩子是做不了什麼事的。為什麼?他的能力雖是一個條件,但最重要的是他沒意願。這樣的人能有甚麼成就?只有浪費寶貴的人生而已。

 

※本文由書記組整理自2024年4月10日隨佛長老於內覺禪林對僧眾開示的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