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認為,幸福的人生需要找尋、追求,但是,真正的幸福卻只能發現。
甚麼是發現幸福的基本條件呢?只有真誠、專注、用心、認真的對待人與事。如果不具備這些基本條件,基本上是不可能發現幸福。
當某個男子專注的愛某個女子,他是真誠、專注、用心、認真的對待這個女子,此時,這男子的內心會覺得幸福。你知道為什麼嗎?
舉例來說,某男子人在三十歲時,買了一輛豐田的汽車。他從三十歲到五十歲一直開這部車,開了二十年。二十年間他不是沒有能力換新車,而是男子專心、認真的保養及使用這部車。當五十歲的時候,男子的內心想著:這輛車陪伴我有二十年,從年輕直到中年,它載著我的孩子就讀小學、中學、高中,載著我去參加孩子的畢業典禮,甚至載著我的孩子出國留學,也載著全家大小度過許多重要的時刻。這輛車陪著全家人度過二十年的歲月,家人的 歡笑、眼淚、開心、傷心都有它參與,它是男子與家人的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因此,在這男子的內心,這輛車是有生命,它陪伴自己度過多少的春夏秋冬,也陪自己經歷了風霜雨露及歡笑喜樂。在這位男子的生命裏,這部車具有不同的意義與價值。不是嗎?
反之,如果這男子很有錢,每年換新車,甚至每年買許多輛新款車。如同許多中東的石油鉅子,車庫有二、三十輛車,可能是法拉利、瑪沙拉蒂、勞斯萊斯……等一堆名車,還都是新款。但我們不禁要問,那麼多車子這個人都喜歡嗎 ?
當然,每輛車子都有獨特的設計,車主也喜歡。然而,對車主來說,每輛車只是喜歡的收藏,卻不在自身的人生具有特別的意義與價值。
喜歡、貪愛、利害是出自情欲的需要,而真摯、珍惜、價值則源自人生的必要。生活經歷的人、事、物,何者會是幸福的因素?如果是因為內心喜歡、愛與利害考量,此便是出自「愛自己」的情欲需要,而情欲只有過程的刺激,不會有長久性質的幸福。若是契合內心的真摯、珍惜及價值,此便是「重視生命」的人生必要,而攸關人生必要的事,不會是短暫的情欲刺激,大多是人生的幸福。
如果車只是收藏品,而不具有人生的特別意義。對車主而言,車只是車,也只是代步工具的利害存在罷了!如同某些人總是追求內心喜歡、貪愛的異性,追求的每位異性對象,皆是自身喜歡的對象,但也僅僅是喜歡而已!如同喜歡新車、新衣、新鞋、新包,或新口味的美食。在自身的人生經歷裏,曾經追求的眾多喜歡對象,全不具有「人生不可或缺的角色、意義、價值」。
世界美好的人、事、物,是多到數不清、看不盡。如果我們要選擇自身所喜歡、渴愛及需要,必然是一生追求不盡,並且是不斷的追求、長久的找尋。為何?因為只有空虛,無法滿足。為甚麼只有空虛而無法滿足?
如果我們面對世界與人生經歷時,我們的選擇是傾向「喜歡」,那麼我們必會難以選擇,或者追逐不盡。因為世界上值得我們喜歡的對象太多了,由於選項過多,所以難以選擇,或者不停的更替選擇。
如果我們明白:世界上發生與存續的人、事、物,是多到數不清、看不盡,並且每項皆有其美好與價值。然而,我們的一生有限,不僅時間有限,精神、能力、資源也是有限,而生活上的實際需要,或是人生的必要,當然是更有限。
在此之下,若我們依據「喜歡、渴愛、利害」作為選擇的標準,便是陷於「有限追逐無限」的處境,終究是只有空虛,而無法滿足。反之,若我們依據「真摯、珍惜、意義」作為選擇的準則,便會是「善用人生與世間」的抉擇,大多會是幸福、滿足的人生。
發現幸福的基本條件,是真誠、專注、認真、用心,如此的對待人與事,唯有這樣才有機會發現幸福。或者,偶爾自己會覺得很HAPPY,但那不是幸福,那是快樂。快樂只是短暫的情緒,而幸福是內心深處的體驗。你還不知道嗎?
再者,我們常說喜新厭舊的人不會幸福。喜新厭舊的模式,是心理不太健全。想想看:不論是生活日用的鞋、衣服、杯子或一張紙,無不陪我們度過許多的歲月。它在我們的生命裏,曾經有著不可代替的角色、意義及價值。不是嗎?
在許多重要的記錄片裏,各國元首簽署特別條約時,往往會選擇特別的筆來簽署。簽完字後,許多人希望獲得簽署文件的用筆。為甚麼?其實那支筆只是簽名而已,但是它標定一個特殊的意義。舉例來說,美國麥克阿瑟將軍於東京灣密蘇里號戰艦上,在日本降書上簽名的那支筆,只被麥克阿瑟將軍用來簽次名字,請問那支筆扮演甚麼角色?那支筆在簽名的那一刻,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是不是?雖然,那支筆可能只用來簽一次名字,但在二戰時代,以及麥克阿瑟的一生,它有著不可取代的角色跟價值。
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對生命珍惜跟認真,他怎麼會幸福呢?所有幸福的泉源,都來自於生命的本身,不是嗎?如果懂得這個道理,活著就是幸福,因為每天都不同,每天都有著不同的內容,蘊含不可思議的境界。最大的不可思議就是滿滿的幸福,就是此時此刻感覺到的那份不可替代的滿滿的幸福。那份滿足跟平安,我們也可以說佛教的解脫就類似這個樣子。
佛教的解脫就是遠離愚癡、貪欲、瞋恚,遠離愚癡就是洞見當前的實況,藉由洞見當前的實況,讓我們在眼前遠離脫節現實的貪求,遠離因為對脫節現實的貪求無法實現所引發的痛苦跟不滿,這不就是解脫嗎?
一個人如果能夠珍惜當前的生命,懂得當前此時此刻那個不可替代的意義跟價值,獲得滿足跟幸福,那就是佛教講的解脫。你們靜靜想想,這樣是不是就是佛教講的解脫呢?之前我們也提過,修行到底在修甚麼?修行就是在修「改變看待我們自己和對待生命的看法跟做法」,修行就是在修這個,改變看待跟對待生命的方式,不就是這樣嗎?解脫也就在這裏面。所以解脫不是在修禪定,解脫不是要移民到他方世界去,解脫也不是在否定現實的一切。
我們要珍惜人生中的際遇。許多人總是不斷在盤算,碰到這個人,內心的算盤先撥一下:「跟他相處對我有好處嗎?」如果對我沒好處,就不想在他身上浪費時間;如果對我有好處,才肯花精神跟時間跟他交往。若如是,你就失去了與人相處的首要條件——真誠,你的態度是功利而不是真誠,你是抱著功利之心與這個人相處的。有人會問:「師父,因為這個人對我有益,所以我跟他相處,這樣難道不行嗎?」可以!當然可以。我們與益友相處,一樣可以有顆真誠的心,不要只想著功利而失去真誠,只有功利沒有真誠,這是不行的。
與我們相處的人,很多都是良師益友,但你不會因為他們是良師益友,就對他們只有功利而沒有真誠,否則就是你自己的問題了。有些人雖然對我們沒有甚麼明顯的利益,只要沒有要害我們,難道就不能真誠跟他們相處嗎?難道我們做為別人生命中的良師益友,做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有那麼困難嗎?雖然與他人相處,他帶不了甚麼大的利益給你,不過你可以幫助他,讓他的生命更好,你就那麼吝嗇嗎?難道真的「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整天只想著要別人利益我們,卻吝於去利益別人,這樣的人,心理是不健康的,不是沒有道德,而是心理不健康。心理不健康的人才會整天對自己的生命充滿了焦慮跟不安,與別人相處,為別人付出一點點,就覺得自己說不定會死翹翹。這樣的人顯而易見是極度沒有安全感,要不然怎麼會這樣呢?想想我們是不是這樣子的呢?
要記住師父的話:發現幸福的基本條件,首要是真誠,這個太重要了,不要用功利來面對人與事。我們與人相處,當然要知曉利害,這樣並沒有錯;我們不能無分別,而是要善分別。這個人是不是良師益友?當然要有所了解,要善加分別,而不是傻傻的都不知利害,不是這個意思。我知曉利害,但我不是為了追求利益而有所作為,只為利益而為,基本上這個人沒有真誠只有功利了,明白師父說的意思嗎?所以真誠很重要。
真誠待人,不要只解釋成要對人好,不是的,其實最重要的是你對你自己好,真誠待人就是要你少花一點腦筋在自己內心裏面糾結。不要在與人相處時,頭腦一直在想:「我要怎麼演戲?」明明不喜歡他,卻還要演得好像我很喜歡他;明明就跟他在講假話,卻要演得好像在講真話一樣,你不累嗎?人的生命、時間有限,卻要花很多精神在這裏,對嗎?而且又不是為了做甚麼大事,也不是為了天下大義!就只是為了自己沒安全感,才委屈你自己。
切記:對人、對事要真誠、專注、認真、用心。唯有如此,在面對這個世界,才能把自己生命的大門打開,讓世界走向我們,我們也走向這個世界,人才不會孤單,人才會幸福。如果不懂得用真誠、專注、認真、用心的態度來面對人與事,那麼活在這個世界,就會把生命的大門關起來,世界沒辦法走向我們,我們也沒有辦法走向世界,到了年老時當然就是孤單啊!切記,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