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6年/西元2024年

生乃有因,依其因滅,則知生已盡

節錄自 隨佛法師之《相應菩提道次第》
第四章 「老病死」之緣由與滅盡 第二節 明、無明
第三品 如實知五蘊集、滅、味、患、離
第一目 生乃有因,依其因滅,則知生已盡

1-4-2-3.1 五蘊是因緣生,凡依因緣而集起,即依其因緣滅而滅。

SĀ345 大正藏《雜阿含》345經; S12.31,32《相應部》因緣相應31,32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弗:「如我所說波羅延耶阿逸多所問:

『若得諸法數,若復種種學,具威儀及行,為我分別說。』

舍利弗!何等為學?何等為法數?」時尊者舍利弗默然不答。第二,第三,亦復默然。

佛言:「真實,舍利弗!」舍利弗白佛言:「真實,世尊!世尊!比丘真實者,厭,離欲,滅盡向,食集生。彼比丘以食故,生厭,離欲,滅盡向。彼食滅是真實滅,覺知已,彼比丘厭,離欲,滅盡向,是名為學。」「復次,真實,舍利弗!」舍利弗白佛言:「真實,世尊!世尊!若比丘真實者,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彼從食集生,若真實即是滅盡,覺知此已,比丘於滅,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數法。」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比丘於真實生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數。」如是說已,世尊即起入室坐禪。

爾時,尊者舍利弗知世尊去已,不久,語諸比丘:「諸尊!我不能辯世尊初問,是故我默念住。世尊須臾復為作發喜問,我即開解如此之義。正使世尊一日一夜,乃至七夜,異句、異味問斯義者,我亦悉能乃至七夜,以異句、異味而解說之。」

時有異比丘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舍利弗,作奇特未曾有說,於大眾中,一向師子吼言:我於世尊初問,都不能辯,乃至三問,默然無答。世尊尋復作發喜問,我即開解。正使世尊一日一夜,乃至七夜,異句、異味問斯義者,我亦悉能乃至七夜,異句、異味而解說之。」佛告比丘:「彼舍利弗比丘,實能於我一日一夜,乃至七夜,異句、異味所問義中,悉能乃至七夜,異句、異味而解說之。所以者何?舍利弗比丘善入法界故。」

佛說此經已,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KijXpnqrT.png

古老經說~大正藏《雜阿含》345經 白話摘要

台灣 編輯組

我曾經親耳聽 佛陀這麼說的:有段時間, 佛陀住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當時, 佛陀對尊者舍利弗說道:「如我在波羅延耶(經)對阿逸多所問的解說:『假若得各法次第,或是種種學,具足威儀和梵行,即為我的分別解說。』舍利弗!那什麼是學,什麼又是法的次第呢?」

此時,尊者舍利弗靜靜的沒回答,第二問,第三問時,依然如此。

佛陀說:「真實,舍利弗!」舍利弗告訴佛說:「真實,世尊!世尊!比丘真實正觀,即生起厭離,遠離欲愛,正向於滅盡。從如飲食般的滋養因緣而生,該比丘以五受陰是因緣所滋養的緣故,生起厭離,遠離欲愛,正向於滅盡。滋養因緣的滅盡才是真實的滅,覺知後,該比丘生起厭離,遠離欲愛,正向於因緣的滅盡,就叫作學。」

佛陀說:「再一次,真實,舍利弗!」舍利弗告訴 佛陀說:「真實,世尊!世尊!比丘真實正觀,即生起厭離,遠離欲愛,正向於滅盡,不起各種煩惱,識善解脫於欲貪束縛。從如飲食般的滋養因緣而生,真實正觀即是滋養因緣的滅盡,覺知到這個真實後,比丘向於因緣的滅盡,生起厭離,遠離欲愛,達到因緣的滅盡,不起各種煩惱,識善解脫於欲貪束縛,此是法的次第。」

佛陀告訴舍利弗:「正是如此!正是如此!正如你所說,比丘真實正觀即生起厭離,遠離欲愛,正向於因緣的滅盡,是叫作法的次第。」說完上述話語後, 世尊就起身進入室內坐禪。

此時,尊者舍利弗知道世尊離開後,過不久就告訴在場的比丘們:「各位尊者!我不能答辯 世尊第一次的考問,於是我靜靜的安住正念不說話, 世尊稍後為了僧眾學習再問,我立即理解 世尊這些考問的意思。即使 世尊一天一夜,甚至七天七夜,用別種語句,別種問法來問此法義,我也都能在七天七夜以別種句子,別種回答方式來解說。」

之後,有一位比丘前往拜訪 佛陀所在之處,頂禮佛陀雙足後,退到一旁,向 佛陀說:「世尊!尊者舍利弗說了相當奇特且從來沒有過的言論,他向大眾無畏而確定的宣說:『對於 世尊第一次的考問,我不能答辯,甚至到第三次考問,我都靜靜的無法回答,世尊再次為了僧眾學習而考問,我即刻理解世尊的意思。即使世尊一天一夜,甚至七天七夜,用別種句子,別種問法來問此法義,我都能在七天七夜以別種句子,別種回答方式來解說。』」

佛陀告訴該比丘:「那位舍利弗比丘確實能夠對我一天一夜,甚至七天七夜,用別種句子,別種問法來問此法義時,都能以別種句子,別種回答方式來解說,為什麼呢?因為舍利弗比丘善巧於悟入因緣法界差別的緣故。」

佛陀開示後,那位比丘聽聞 佛陀的教導,恭敬歡喜的依法修行。

KijXpnqrT.png

古老經說 大正藏《雜阿含》345經讀後感言

台灣 法源

這是一篇相當有趣的經文,原來 佛陀還會隨堂即時測驗,竟然智慧第一的 舍利弗尊者一下子也無法會意過來。而 舍利弗尊者令末學敬佩的是,他不會在沒聽明話或沒明白用意前隨便答話。

在談話內容中提到「學」和「法數」,主要在說明五受陰的身心是以「食」為因而生,就是在說因緣生,而因緣生的真實現況就是一種消磨損耗的過程,只有不再貪愛這種消磨損耗的緣生現實,才能不滋養五受陰業報,而達五受陰的滅盡,不再受諸苦。

末學覺得以「食」來做比喻相當懇切,只要觀察最粗淺的身心經驗—「吃」的過程,就可以了解一件事,只要是吃,就無法避免破壞我們所正在吃的東西,無法避免牙齒的磨損。但是,要吃才能有體力,才能存活,我們是靠著吃才能活在這世上,滋養這物質性的生理,要活著就得不斷的吃。

深入一點觀察,不只是如此粗淺的吃才能活而已。我們全部的身心實況,如物質性的生理、情感性的心理反應、記憶、聯想、意志行為的表現和種種覺知之發生,都脫不開種種類似「吃」的過程。

在看的時候,只要是正在看,眼睛就無法維持原本的狀態,瞳孔會調大小,水晶體會調焦距,看久了眼睛會酸會乾。而映入眼簾的光線,則被接收成為視覺成像的生理訊號,並不會原封不動的經過我們的大腦。在這種彼此相互影響改變狀況下才有視覺經驗,就是一種「吃」的過程。

在引起情感反應或想事情的過程中,可以觀察到隨著外在刺激而影響情緒的呈現和聯想,靜下來後還感覺得到腦部血管脈動的改變,而情感反應和所想之事,也在發生的過程中隨著刺激的改變而改變。

我們的身心就是在這「吃」的過程中如此呈現,如此的改變,如此的敗壞。記得大師父曾經說過一個對五受陰身心的形容,『在陽光下的一塊腐敗中的生肉』,若有如此的認知,也就不會再想要抓著這緣生、無常、敗壞的五受陰身心。

佛陀說「學」,就是學著觀察這緣生的事實,認知敗壞的現況,以及明白離貪斷愛才是解脫痛苦的道路。

而「法數」,就是學了該學的之後,解脫於因錯誤知見而貪求這五受陰身心的諸苦之因,解脫於諸苦之因後,才能夠不起種種煩惱。

這篇經文 佛陀藉由隨堂考試,引導大眾學習整個簡略的修行次第,而 舍利弗尊者事後也表現出他的智慧,不會讓人感到過度的謙虛,反而讓末學覺得真誠,更加親近。

真實、真實,在這經文中反覆出現的文句,在末學反覆閱讀,甚至請教大師父後,有這種感覺:沒聽懂時不會裝懂,回答問題如實而說,展現能力也毫不虛掩。這篇經文除了法義內容外,就是這真實,令末學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