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6年/西元2024年

學法心得——這裡有平安!

學法心得——這裡有平安!

學法心得

前言:2020年11月14日,原始佛教會於龍山寺板橋文化廣場舉行卡提那慶典,原始佛教會法工正林及正殊賢伉儷上台獻詞,分享他們的學法歷程與受用。

【正林獻詞】

懂事以來就畏懼死亡,特別是有一次村裏一個小孩掉到大水溝裡淹死了,我當時還很小,跟著人去看熱鬧。大體就擺在他家的院子裡,身上蓋著白布,腳尾放著一碗插了根香的白飯,他的媽媽在旁邊哀嚎痛哭。這個場景震撼了我幼小的心靈!死亡難道就是一切的結束嗎?我不敢再想,也盡量不去想!

小時候家裡常養雞,每當母親在殺雞的時候,我總會在旁邊苦苦哀求放了這隻雞,母親就會說這雞是因為前世沒做好,這輩子才來受報!所以以後要當個好人,下輩子才不會來當禽獸。原來生命還可以再來投胎轉世!

到了國中,偶爾讀了阿彌陀經,驚奇的發現,只要照經中所說一心不亂念佛,就可以生到極樂世界去,不再生生死死的受苦!從此以後,除了唸書就是唸佛,就想要能花開見佛,見佛了生死,阿彌陀佛!

高中時,開始欣賞老莊思想的灑脫,嚮往遨遊物外的逍遙,企求參悟大道,性命雙修,與造物者合!但是,大道是甚麼呢?虛無飄渺,既然不可道,又要如何去契合呢?生命的出路到底在哪裡呢?還是念佛實在一些!

上了大學,著迷於西洋存在主義的哲學理論,以及莫測高深、唯心唯識的佛學,再加上原先的老莊思想,宋明理學,隱隱然覺得這些思想的背後,竟有著極為類似的思維,難道真有一個甚麼東西在主宰著這個世界嗎?但還是覺得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比較實在一點,專心念佛就好了。

直到讀了日本學者所寫的一些佛學著作,發現原來我一直相信的佛教並不是佛陀的佛教,心裡受到極大的衝擊,我的生命將何去何從呢?真實的佛法又是甚麼呢?佛陀你在哪裡呢?您有聽到我無助的聲音嗎?我不斷的想知道,想尋找生命的出路。我難道只有此生嗎?人死真的如燈滅嗎?

出社會後偶然在一本薄薄的書中看到了四聖諦的內容,雖然都只有點到為止,但是對我來說就像是一盞明燈,直覺這才是正宗的佛法,完全是符合科學精神的,這就是我要的!我對四聖諦的信念不會再動搖了。只是,當時我所知道的四聖諦就只有書中那麼一點點的內容而已。我的生命該何去何從?還是沒有著落。

拜網路發達之賜,我經常在youtube上學習,聽各家法師的說法、開示,但是幾乎都沒有人在講四聖諦、因緣法。直到有一次在youtube上聽了大師父的宣法,內心有著如同久旱逢甘霖一般的欣喜。就自己跑到禪院去,想請一些書回家自己鑽研。碰巧遇到大師父正在說法,只覺得要好好跟師父學習!並請了一些師父的著作回家研讀,告訴妻子,帶著妻子一同來學習。

經過這幾年的學習,知道佛陀的核心思想是因緣緣生法!是以四聖諦為解決問題、開展人生、渡越煩惱的方法,是務實實際、以人為本,並且符合科學精神的。要從改變對自己以及對周遭人事物的認識開始,只要一開始改變,開始行動,就會發生影響,甚麼時候都不會嫌晚,都會有效用的,就在此時、此處、此生開始做起,先從了解困難與問題的因緣開始,不要有預期心理,世間是因緣所生法,不要有完美主義的妄想,只要方向正確,努力去做,做了就好了,就圓滿了。

就這樣,這幾年來在大師父以及僧團的教導下,讓我在工作上,在生活上,在家庭裡,在與親朋好友的交往中,過著很幸福、很平安的日子,也讓我的身心安頓下來了,不再像以前一樣的焦慮了,也解除了我對生命的焦慮,現在的我感到很平安。

這真的是很殊勝的緣分!感謝佛陀、感謝大師父與僧團的用心,也感謝在我身邊的所有親朋好友的護持!讓我在重重煩惱的繫縛之下,逐漸的鬆綁,慢慢的開始解脫開來了!

 

【正殊獻詞】

從小我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對自己的要求很高,事事都要求要做到盡善盡美,寫字一定要工整,讀書考試一定要考前三名;在父母、師長的眼中是個乖巧聽話、用功負責任的小孩,認為只要自己夠努力、勤能補拙,一定可以達成父母、師長與自己的期待。

隨著年紀漸長,慢慢發現自己與周圍的人在交往上出現了障礙,雖然師長們很器重我,但是同學們都疏離我,不太願意跟我交朋友,經常讓我覺得很困惑、很孤單。

出社會後,由於我的認真與努力,所有的上司都很欣賞我,但是我給我自己的壓力卻越來越大,偶有不如意的事情,就會苛責自己,患得患失,經常覺得挫敗、沮喪。總是認為是因為自己的努力不夠所造成的,這樣的個性也經常讓家人、同事有很大的壓力,生活的很緊繃,不開心。

四年前隨先生到中道禪院聽法,第一次看見大師父就覺得大師父很特別,與一般的出家人不一樣,雙目炯炯有神,正氣凜然,非常正派。對於大師父講的因緣法特別有感覺,特別相應。以前對於不如自己預期的事情,會特別難過、自責,不能接受,得失心很重,悲觀、負面,經常會抱怨,使得身邊的人都很不舒服。現在知道諸法是因緣生,所有的事情不是靠自己可以去決定的,還有很多其他不可控、不可知的因素在影響著,只要努力過了就好,不要去期待,這樣日子就好過多了,也比較不會生悶氣,不高興。

非常感恩大師父以及僧團的教導,讓我能在生活中得到佛法的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