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6年/西元2024年

貪愛五蘊,則繫縛於苦

節錄自 隨佛法師之《相應菩提道次第》
第四章 「老病死」之緣由與滅盡 第二節 明、無明
第二品 如實知集、味、患、離之次第
第四目 如實如「苦患」:貪愛五蘊,則繫縛於苦

1-4-2-2.4.1不見五蘊緣生、無常、苦,則妄見五蘊是我,故於五蘊結縛、生貪欲

SĀ62大正藏《雜阿含》62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於五受陰生我見、繫著、使、心結縛而生貪欲。比丘!多聞聖弟子,有慧、有明,於此五受陰,不為見我、繫著、使、心結縛而起貪欲。

云何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於五受陰見我、繫著、使、心結縛而生貪欲?比丘!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見色是我,異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如是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於五受陰說我、繫著、使、心結縛而生貪欲

比丘!云何聖弟子,有慧、有明,不說我、繫著、使、結縛心而生貪欲?聖弟子不見色是我,異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識,不見是我,異我,相在。如是多聞聖弟子,有慧、有明,於五受陰不見我、繫著、使、結縛心而生貪欲。

若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正觀皆悉無常。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正觀皆悉無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KijXpnqrT.png

古老經說~大正藏《雜阿含》62經 白話摘要

台灣 編輯組

我是聽 佛陀這麼說的:有一段時間, 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 佛陀對比丘們說:「有五種受陰,所謂:色、受、想、行、識。不曾聽聞因緣法的愚癡凡夫沒有智慧、沒有明見,對於五受陰生起了「我」的妄見、繫縛、驅使,心識有糾結繫縛而生起貪欲。比丘!聽聞過因緣法的聖弟子有智慧、有明見,對於這五受陰不會有「我」的妄見而被繫著、驅使,心識沒有糾結繫縛,故而不生起貪欲。

為何說不曾聽聞因緣法的愚癡凡夫會因為沒有智慧、沒有明見的緣故,對於五受陰生起了「我」的妄見、繫縛、驅使,心識有糾結繫縛而生起貪欲?比丘!不曾聽聞因緣法的愚癡凡夫沒有智慧、沒有明見,認為色是「我」、不是「我」而是「我的」、「我」在色中或色在「我」中;同樣地,認為受、想、行、識是「我」、不是「我」而是「我的」、「我」在識中或識在「我」中。同樣地,不曾聽聞因緣法的愚癡凡夫因為沒有智慧、沒有明見的緣故,對五受陰生起了「我」的妄見、繫縛、驅使,心識有糾結繫縛而生起貪欲。

比丘!為何說,聽聞過因緣法的聖弟子有智慧、有明見,不會有「我」的妄見、繫縛、驅使,心識沒有糾結繫縛而生起貪欲?聖弟子不認為色是「我」、不是「我」而是「我的」、「我」在色中或色在「我」中;同樣地,也不會認為受、想、行、識是「我」、不是「我」而是「我的」、「我」在識中或識在「我」中。同樣地,聖弟子有智慧、有明見,對五受陰不會產生了「我」的妄見、繫縛、驅使,心識沒有糾結繫縛而生起貪欲。

凡是所有的色,不論是過去的、未來的、現在的,內在的、外面的,不論是粗、是細,是好、是醜,是遠、是近,依正確觀察,那一切都是緣生故無常。同樣地,受、想、行、識,不管是過去的、未來的、現在的,內在的、外面的,不論是粗、是細,是好、是醜,是遠、是近,依正確觀察,那一切都是緣生故無常。」

佛陀說完此經後,比丘們聽聞 佛陀的教導,恭敬歡喜的依法修行。

KijXpnqrT.png

古老經說 讀後感言

台灣 法觀

世人最大的困惑在於無法確定「我」是否存在。十七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兒主張「我思故我在」。基於這個命題,他認為「我的存在」無庸置疑。

笛卡兒提出「有我」的見解,目的是要確立追求真理的出發點,盡可能排除任何懷疑,建立可長可久邏輯嚴密的學術知識體系。他的這種思維觀念,自文藝復興以來,對西方的文明,如科學、技術與人文發展,有著深遠影響。生於基督教國度的笛卡兒,對於上帝的存在沒有懷疑,世人的種種痛苦,在他深信上帝完美的信念中,得以解決;所以笛卡兒畢生追求學術哲理上的完美,提出種種理論,尤其是在數學上的成就,舉世公認;然而他對老、病、死等人生痛苦的真正解決之道,著墨不多。

早於笛卡兒兩千年,東方印度有一位名叫 悉達多喬達摩的人,為了解決世人因生而有老、病、死的痛苦,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探索,發現因不明見因緣而有「我」的妄見,「思」 亦是因緣而生,若能如理作意的觀察,應當知道一切都是一種過程而已。悉達多指出,人生的生、老、病、死是真實,是無可迴避的苦,問題在於世人有「我」的妄見,並有貪愛欲念的繫縛。如能斷除「我」的妄見,漸次捨棄貪愛欲念,即能從生、老、病、死的痛苦中出脫,達到苦的止息(謂之「涅槃」)。這不僅是理論,悉達多進一步提出實踐的方法,任何人只要能理解這個準則,並照著方法在生活中實踐不輟,最後一定能達到苦的止息。這偉大的發現,吸引無數的追隨者,依法而行,證明確實無誤。悉達多喬達摩於是被世人尊稱為 佛陀,意思是無師自覺的圓滿解脫者;他發現的準則與實踐方法被稱為四聖諦,為人類文化的瑰寶。

惟佛陀正法經過兩千多年的流轉,滲入異教思想,早已變得支離破碎,有心追隨者,僅有崇佛之心,難握正法之據。所幸經過先輩們的努力,佛陀原始法教得以在東西方文化匯流的台灣重現,我們何其有幸,有因緣聽聞奉行,應當珍惜。

以往研讀佛教不同教派的論述時,發現彼此矛盾,說法不一,當時不知如何排解,直到接觸到原始佛法,才確認佛陀正教內容嚴整,前後貫通,心中感慨與感激之情,無以名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