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6年/西元2024年

自尊心的禍患

自尊心的禍患

內在成長
隨佛禪師

在我們想要將事情做好的過程中,若與人相比較,而有了自認不足與不如人的壓力時,透露出我們過度在意自己的表現,那是心魔在作祟,也是自尊心在作祟。

諸位在求學期間,或許有過這樣的經驗:有些題目雖然研究了大半天、困擾了很久,卻一直答不出來;突然有一個同學他完全明白,並且告訴我們怎麼解題,在那一刻,我們一定非常的開心。為什麼呢?因為當時我們的內心只有一個很樸素、單純的念想——就是學習。但是,倘若加入了自尊心,我們便會覺得自己不如人,內心產生了挫折感,這時已經失去純粹、單純才會有的喜悅。

「自尊心」並不全然是好東西,它的唯一好處,是讓人能夠自我督促、不擺爛、不躺平,不讓自己得過且過。然而,「自尊心」的副作用太多,諸如:自卑、自大、內心患得患失、羨慕、嫉妒、懷恨……等糾結一大堆,並且一輩子都難以擺脫這樣的纏縛。

人生是一連串學習成長的過程,無論是順境或逆境的遭遇,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與過程。所以,我們應懷抱著單純的想法,好好的學習。若有別人知而我不知,別人會而我不會、別人能而我不能,當知這是必然有的事,世人無不如此。面對如此正常事,我們不需要「自尊心」作祟,多方的比較勝負,只需用心的調整與學習,避免無謂的心緒糾結。如果有學習的需要,當坦誠的向對方請教,感謝對方的指導與分享,進而產生見「賢」思齊的尊敬與自我激勵。如此便能夠避免羨慕、嫉妒的欲望情緒,也不會自認矮人一截。

反之,如果別人不會而我會,我們也不會瞧不起對方。因為我會而他不會,他不一定需要學我。例如:某些學習佛法的人,覺得隨佛法師開示的很好,但是其他宗教的信徒,可能會謾罵、批評或攻擊隨佛法師。為什麼?因為他們不信、不學習佛法!

請記住世間的事實:每個人都有他的擅長,也有他的不足。但只要加上「自尊心」的作祟,便開始有了比較,內心也伴隨著產生自卑、自傲、開心、痛苦、得意、鬱悶...等心緒。如此一來,世上不可能有平安了。

人生是學習的歷程,只要認真、盡力學習便是「好」。他會而我不會,又值得我們學習,對我們有益,便單純的學習,不要加入「自尊心」,強加上「自己不如人」的心情。

此外,世上有些人帶著「跟隨他學,受他幫助,我便不如他」的想法,有這種思維模式的人,雖引用了別人的知見與見解,卻從來不註明出處,總要表示一切都是自覺自悟,無師成就。或者,不願意承認受人恩惠與助力,刻意模糊別人給予自己幫助。這類型的心態便是「自尊心過激」!

古人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指處處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對象,當勇於向人請教,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或是以他人經驗作為警惕自身,讓自己趨於更成熟、更符合實際。若抱持學習的人生心態,不僅處處都有老師,人生也會不停的成長!

試想:若一個到處都有老師的人,硬把「自尊心」加上去,不是覺得自己是癟三?內心豈不憋屈?因為大家都是老師,只有我是學生,加上「自尊心」發酵,便有「自卑」在其中醞釀。久而久之,挫折感愈來愈大,當受不了時便會爆炸!若不是叛逆,擼起袖子來,對抗起「老師」。或者,逃避心理的挫折,避而不見「老師」。凡此種種,除了破壞恩情道義之外,更讓我們錯過善緣。因此,「自尊心」不可過激,適度即可,也不是甚麼好東西。

所以,數十年的一生,認真、盡力學習便好,不要加上「自尊心」,否則就會覺得自己不如老師、不如同學,發酵久了以後,便不喜歡學習。

 

※本文由書記組整理自2023年9月26日隨佛長老開示的部分內容。